霸道总裁爱上卖烧烤的我 第16章 我在对面

作者:邹謇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4 08:16:08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渝城这两天总裹着一股湿漉漉的缠绵劲儿。

江水氤氲的雾气漫上来,浸润着老街的青石板路,也裹住了街巷里渐起的烟火气。

那气息不浓,却莫名抓人心。

封丽平的小烧烤店“平姐烧烤”就这么不声不响地开了张。

门脸不大,被她收拾得利落干净,摆着几套原木色桌椅,一个长长的烤架占去了大半空间。

白日里,这里看着甚至有些冷清。她系着条洗得发白的围裙,忙着串肉串、备调料,鼻尖沁着细密的汗珠,心里却踏实。

这是她自个儿一点一点挣来的方寸天地。

她没太留意到,斜对面那排一直空置的临街铺面,不知何时悄然挂上了密实的围挡。

里头叮叮当当的装修声日夜不休,像是在密谋着什么。

朱君君站在新置办的顶层公寓落地窗前,指间夹着一支未点燃的雪茄,目光精准地落在楼下那间亮着暖黄灯光的小店上。

程煜垂手立在身后,语调平稳地汇报着进度。

“君少,按您的吩咐,斜对面那一排七个铺面,产权全部清晰,已经拿下了。”

程煜递过一叠文件,“这是初步的整体规划方案。”

朱君君没回头,目光依旧停留在窗外,淡淡地“嗯”了一声。

初步规划是:紧挨着烧烤店的两间,一间做重庆老火锅,取名‘磁器口老巷子’。

另一间做小面馆,名字按您的意思,叫‘作家邹謇的小面馆’。

剩下四间面积大的,整体打通,做连锁量贩式KTV,走亲民工薪路线,定价极低,包厢费五十块能唱一通宵,酒水小吃全部平价。

最靠里的转角那间双层铺面,做社区迷你影院,票价定二十,片源保持同步。

程煜语速平稳,条理清晰,继续介绍到:所有业态,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引流。把人源源不断地带到这条街上来。人来了,总要吃要喝,烧烤店的生意自然就被带起来了。”

朱君君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弧度,转瞬即逝。

下本钱?他下的何止是钱。是心思,是时间,是那种近乎偏执的、想要将她不动声色地纳入自己羽翼之下的掌控欲。

他要她的小店活,而且要活得滋润,活得离不开他一手营造的这片“生态”。

“火锅店和面馆的师傅,按最高标准去挖,不怕花钱。KTV的音响设备,用最好的,但收费按最差的来。影院也是,环境要舒服,排片要新,价格嘛,可以不赚钱。”朱君君顿了顿,手指在冰凉的玻璃上轻轻一点,正对着封丽平小店那模糊却温暖的光晕,“要快。”

“明白,君少。”程煜躬身应下。

“磁器口老巷子”火锅馆开张那天,阵仗大得整条街都差点轰动了。

舞狮队生龙活虎,红绸子迎风招展,半人高的花篮从店门口一路排出去老远。

鞭炮噼里啪啦炸响,刺鼻的硝烟味混着那股霸道滚烫的牛油锅底香气,嚣张地飘满了整条街。

老板是个嗓门洪亮的胖老头,姓胡,是朱君君让程煜三顾茅庐,从磁器口深巷里一家口碑极佳的老店请来的老师傅,据说炒了半辈子的底料,手艺没得说。

胡师傅红光满面地站在门口,拿着个充电大喇叭,声音洪亮:

“开业大吉!三天流水席!锅底免费!酒水免费!各位老街坊新朋友,都给点面子,赏脸里面请啊——!”

人群“嗡”地一下,像开了闸的洪水,涌了进去。

封丽平正在自家店里低头串着肉串,被外头这巨大的动静引得探出头。

只见那新开的火锅馆里已是人声鼎沸,热辣的白色蒸汽混着牛油香气从门窗里一股股冒出来,混合着毛肚鸭肠滚入红汤的滋啦声、划拳行令的喧哗声,热闹得近乎蛮横。

她这小烧烤店的冷清,瞬间被衬得无所遁形。

她怔怔地看了会儿,心里有点羡慕,又有点莫名的发空。这地段,原来也能这么旺?

这时,一个身影溜溜达达地晃到了她的店门口。

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穿着件略显松垮的Polo衫,头发梳得倒是挺整齐,手里还盘着俩油光锃亮的核桃,脸上挂着一种“这条街我最熟”的表情。

他是这片有名的“街溜子”老陈,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凑热闹和给人“帮忙”。

“哟,老板娘,新开的啊?”老陈伸着脖子往封丽平店里瞅了瞅,“对面老胡这动静够大的哈?瞧把你这边比的,都没人了吧?”

封丽平笑了笑,没接话。

老陈也不觉尴尬,自顾自地说:“我跟老胡熟!要不要我帮你去说说,让他那边客人吃完了往你这儿引引流?都是邻居,好说话!”他一副热心肠的样子,但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准备看热闹的兴奋。

封丽平赶紧摆手:“不用不用,谢谢您啊大叔,我自己做着就行。”

“嗨,客气啥!”老陈一副“包在我身上”的样子,抬脚就往对面走,“等我消息啊!”

封丽平想叫住他都来不及。没过十分钟,她就看见老陈在火锅馆门口,拉着正忙得脚不沾地的胡师傅说话。

胡师傅一脸哭笑不得,勉强应付了几句就赶紧钻回人堆里了。

老陈然后转过身,隔着街对封丽平摊摊手,耸耸肩,做了个“我也没办法,他太忙了”的表情。

封丽平简直哭笑不得。

接连几天,火锅馆天天爆满。胡师傅的手艺确实了得,那锅底醇厚香辣,越煮越香,据说吃了还不上火不烧心。

招牌的“口水牛肉”辣椒堆得冒尖,嗜辣的年轻人吃得鼻涕眼泪横流还直呼过瘾。

梅林午餐肉肉粒看得见;鸭血新鲜脆嫩;还有那别处少见的跳水滑肉,口感滑嫩鲜美。

食客们吃得满嘴流油,大汗淋漓,心满意足地摸着肚子出来。

被秋夜的凉风一吹,那被麻辣暂时压下的馋虫又有点苏醒的迹象。

一扭头,看见斜对面那家干净亮堂的小烧烤店,炭火正红,肉串滋滋作响,香气隐隐飘来。

“整点烧烤去?”

“走!涮火锅没吃够,垫补点!”

于是,封丽平惊讶地发现,自家店的生意,竟然真的慢慢好了起来。虽然比不上火锅馆那种疯狂,但入夜后,客人渐渐多了,有时甚至需要等位。

她忙得脚不沾地,心里那点最初的疑虑被实实在在的收入冲淡了许多。

只是偶尔,在给客人上菜的间隙,她会下意识地看一眼对面那间依旧人声鼎沸的火锅馆,心里掠过一丝模糊的念头:这老板,可真舍得下本。

她不知道,此刻,胡师傅正站在火锅馆二楼临街的雅间里,对着电话那头恭敬汇报:

“朱先生,今天流水比昨天又多了三成。按您的意思,赔本赚吆喝,但人气是彻底带起来了……对,封小姐那边,我看人也多了不少。”

电话那头,朱君君只淡淡“嗯”了一声,挂了电话。他站在窗边,看着封丽平端着盘子穿梭在几张小桌之间,忙碌,却似乎透着一种充盈的活力。他嘴角微微扬起。

而那位“热心肠”的老陈,则正坐在火锅馆门口等位区的小板凳上,津津有味地嗑着免费提供的瓜子,跟前台小妹聊得热火朝天,仿佛自己是这家店的编外营销经理。

“作家邹謇的小面馆”开得相对低调许多。

门脸素雅,白墙木椅,墙上挂着几幅看不懂但感觉挺厉害的水墨小品,书架上散落着些文艺书籍和旧杂志,不像个面馆,倒像个小小的书斋。

掌勺的师傅姓游名江,是个有点仙风道骨、眼神里透着点疏离感的中年人。

据说以前是个小有名气的记者,后来改行画画,再后来,干脆在磁器口开了家随性至极的小面摊,性子散淡,一天只卖五十碗,卖完就收摊关门,搞他的创作去了。

程煜找到他时,他正对着棵老黄葛树发呆,费了好大劲,许下了极大的自主权和堪称奢侈的食材研发预算,才说动他“出山”坐镇。

游江师傅做的面条,讲究得近乎偏执。

招牌是“三香”辣椒油,据说是用二荆条、石柱红、野山椒按秘方比例烘焙舂捣,再加入芝麻、香葱末、蒜末、姜末,用滚烫的菜油反复浇淋炸制而成。

成品色泽艳红诱人,香气复杂多元,胡辣、火辣、松木香、清新香奇妙交融,光闻着就令人心醉神迷。

面条用的是定制的碱水面,筋道爽滑。

这面馆一开,没做太多宣传,却很快吸引了一波截然不同的客人。

文艺青年、附近公司的白领、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冲着这“作家”名头和别致安静的环境而来。

一碗小面下肚,立刻被其征服。

“老板,这辣椒油太绝了!能卖我一瓶不?我出高价!”常有食客吃完后忍不住询问。

“抱歉,独门秘方,概不外售。”游江师傅通常连头都不抬,继续擦他的画板或者看书。

小面馆生意不算火爆,但自有一股稳定的气场。

常常有人吃完一碗面,也不急着走,要杯免费的老荫茶,就着店里的书和画,能安安静静地坐一下午。

到了傍晚饭点,这些文雅食客们琢磨着晚餐,一抬头看见对面烟火气十足的“39中烧烤”,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封丽平的下一波客人。

“老板,来十串肉筋,一碗炒饭,刚才那碗面好是好,就是滋味太雅,不太顶饿。”

“好嘞!稍等啊!”封丽平笑着应下,手脚麻利地烤着串。

她发现,从面馆过来的客人,说话都温和些,等位也更有耐心。她甚至和其中几个常来的女孩聊过几句。

她隐约听说,面馆的游老板是个怪人,经常任性关门,有时兴致来了就挂个“店主采风,歇业一日”的牌子,不知所踪。

她心里嘀咕,这老板开店,图啥呢?

她自然不知道,游师傅这任性的营业时间,也是得了朱君君特批的。

朱君君只要游江师傅这块“金字招牌”和那碗能吸引特定品质客群的面,至于赚不赚钱,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老陈自然也光顾了这家“有文化”的面馆。

他吃完一碗面后,一本正经地拿出个小本本,走到游师傅面前:“游老板,你这面,味道是挺好!

但我给你提个建议啊,你这店名,不够响亮!

应该叫‘渝城第一面’!或者‘宗师面馆’!

再搞个大大的招牌挂出去!

肯定火!”

游江师傅抬眼瞥了他一下,没什么表情,只淡淡回了句:“吵。”

然后继续低头看他的书。

老陈讨了个没趣,讪讪地摸摸鼻子,溜达出来,又钻进了“39中烧烤”。

对封丽平说:“老板娘,我看对面那文化人不太会做生意。要不我帮你策划策划,也搞个响亮点的名号?”

封丽平赶紧笑着递给他一串烤土豆:“陈叔,您快尝尝这个,新调的酱料。名字就不用了,我这小本经营,挺好的。”

剩下的四间铺面打通而成的KTV,取名“潮音悦汇”,装修得倒是意外新潮,霓虹灯牌闪烁耀眼,和整条老街的风格形成一种奇特的混搭感。

开业海报做得简单粗暴:“欢唱通宵!每晚8点至次日早6点,包厢费只需50元!酒水小吃平价!”

这价格低得让路人觉得像个陷阱。

附近的大学生、刚工作的年轻小白领、爱热闹的叔叔阿姨们,抱着怀疑和捡便宜的心态试探着进去,然后就被那堪比专业级演唱会的音响效果震住了。

话筒音质清晰,曲库新而全,沙发舒服,空调给力。

五十块?唱一晚上?这跟白送有什么区别?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引爆了周边区域的大学生群和打工仔群。

“潮音悦汇”几乎夜夜爆满,预约电话从早到晚永远占线。门口常常排起长队,熙熙攘攘,满是年轻鲜活、叽叽喳喳的面孔。

同样火爆的还有那家社区迷你影院。

两个厅,环境温馨舒适,座椅宽大,排片却紧跟大院线,票价只要二十块。成了附近小情侣约会、年轻人周末放松、甚至家庭娱乐的首选。

入夜,整条街彻底活了,仿佛被注入了某种兴奋剂。

KTV里传出鬼哭狼嚎或深情款款的歌声,影院散场的人流意犹未尽地涌出。

“磁器口老巷子”火锅馆的热气与喧哗持续到深夜,“作家邹謇的小面馆”温暖的灯光安静地亮着,像一个小小的文化驿站……

巨大的人流如同奔涌的河水,自然而然地漫溢、分流到了封丽平这片“浅滩”上。

烤串的孜然和焦香气,成了夜晚最诱人、最直接的集结号。

人们唱累了,看饿了,聊嗨了,自然三五成群地聚到她的烧烤摊前。

“老板,五十串羊肉,三十串板筋,一盘毛豆花生,一箱冰啤酒!”

“好……好的!稍等一会啊!马上就好!”封丽平的声音带着忙碌的喘息和一种难以置信的惊喜。

她的小店从未如此热闹过。

学徒小妹脚不沾地地穿梭送菜,她自己则几乎长在了烤架前,炭火炙烤着她的脸庞。

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打湿,黏在腮边。

累,是真累。

胳膊酸,腰也疼。但看着座无虚席的场面,听着顾客们的谈笑风生,收钱时那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心里那份充盈和踏实感,是前所未有的。

她偶尔直起腰,捶捶后背,望着眼前这片由火锅、歌声、电影、书香和烧烤烟火共同编织出的不可思议的热闹景象,会觉得恍惚,像在做梦。这一切的转变,似乎都是从对面那排铺面开业开始的。

她不是没怀疑过。太巧了。火锅、面馆、KTV、影院……业态互补得像是精心设计过,价格又都低得反常,像是刻意在把人往她这里送。

可她只是一个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小店主,离了婚,也没什么背景,谁会为她费这么大周章?图什么呢?

她甩甩头,把这荒诞的念头抛开。大概真是运气好吧,遇到了好时候,遇到了这么多“好邻居”。

街对面公寓楼里,朱君君站在落地窗前,看着楼下那片由他一手打造的璀璨灯火,看着封丽平在烤架前忙碌却明显带着生机的身影,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戏台,他已经搭好了。角儿,也已入了场。

老陈则坐在“潮音悦汇”门口的花坛边上,一边听着里头隐约传出的跑调歌声龇牙咧嘴,一边对路过等位的年轻人吹牛:

“哎,我跟你们说,这KTV老板我熟!下次来提我,看能不能打个折……”虽然没人当真,但他自个儿乐在其中。

接下来,就该他找个时间悄悄接触一下封丽平了。不是说得好吗,好女怕男缠

朱君君嘴角牵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而楼下喧嚣的市声,正蒸腾而上,将他层层环绕。

立即付出行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