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容接过图纸,仔细阅看,连连发出赞叹,“厉害,如此才堪称要塞。鞑虏若来攻打,定让他们尸横遍野。”
“如果朝廷能多拔鸟铳、火炮,火力会更猛。老公祖请看,火铳可从城墙与射击孔形成交叉打击,几无死角。”
作为火器专家,沈有容对此专注,也在情理之中。
在蓟镇任职时,沈有容在戚继光手下任职,也深受其军事思想的影响。
而戚继光应该是最为重视火器的明军将领之一,沈有容也是在那时成长起起来。
“陛下英明,已洞悉火器劣造之弊,正在改革,且采购仿造西夷火器,实乃我军之幸。”
与戚继光吐槽明军火器不堪用一样,沈有容虽看好火器,但也对质量低劣给予差评。
可惜的是,缓不济急,引进西夷火器怕是赶不上今冬的大战。
不过,严格管理,保证质量,赶造出一批鸟铳,却大有可能。
袁可立笑了笑,说道:“陛下聪慧,精于营造。若是用于他处,也一样见解独到。”
“既是如此,子弘,你明日便率军乘船赶往旅顺,带上库存钱粮,帮助张盘加紧改造加固旅顺堡。”
皇帝既有拔调,袁可立也不必再节省。
只要有钱有粮,自可放开手脚。
张盘曾有开掘人工河,隔断南关岛之议。
袁可立也有些心动,但钱粮缺乏,也只能搁置下来。
“陛下拨调内帑,还有大批盔甲武器,可见对辽南辽东之重视。”袁可立缓缓说道:“鞑虏贼心不死,未必就要等到冬季再动手。”
沈有容躬身道:“末将已奉命调兵遣将,准备完毕,时刻防备鞑虏的秋季抢粮。”
袁可立点了点头,不掩赞赏,说道:“甚好。”
停顿了一下,他又微笑着说道:“士弘,本抚记得你有数子在宣城老家。陛下重兴武学,这可是报效晋身之良机。”
沈有容有子八人,弃文从武者三。
四子沈寿岳,积极支持郑成功与张煌言抗清,于永历十六年兵败被杀。
六子沈寿崇,袭职,崇祯十六年,在北京近郊被李自成部所杀。
八子沈寿峣(山字旁在上),于弘光元年响应金声桓号召,组织义军抗清,兵败被杀。
袁可立之子袁枢,以文职涉军政,官至河南布政司右参政。
崇祯八年,李自成部攻睢州时,袁枢散家财募兵守城七日,保全城池;
明末清军南侵,袁枢奉命督粮抗清;
弘光元年,南京陷落后,袁枢眦裂发怒,绝食数日,忧愤而亡。
父子皆忠烈,这是传统和家庭教育的结果。
也是言传身教,刻在骨子里的传承。
经袁可立的提醒,沈有容想了想,说道:“末将六子尚堪造就,亦有志于行武从军,报效朝廷。”
袁可立颌首道:“那便让他去京城武学,凭子弘之功绩,荫一子,陛下定会应允。”
沈有容第六子沈寿崇,“少喜吟,工书法”,文武双全。
于崇祯元年,成为宣州第一个武进士。
沈有容躬身道:“多谢袁抚。”
袁可立摆了摆手,微笑着说道:“将门虎子,定然是有才能的。”
沈有容犹豫了一下,躬身道:“末将以为,戚帅之子戚昌国,颇类乃父。且武举出身,可资培养。”
沈有容在登州结识了老上级戚继光的长子戚柞国。
当时戚柞国四兄弟编辑完《戚少保年谱耆编》,却无力将其刊行。
幸而得到了沈有容的资助,才得以在天启二年问世。
戚柞国对此十分感激,特地在此书沈有容题的序言后加以附记记载此事。
沈有容的义举,为后人了解与研究戚继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袁可立沉吟了一下,说道:“既是士弘看好,便携本抚荐信,一并前往京师武学。”
沈有容躬身谢过,重新落座,与袁可立又仔细地商议起辽南布防。
……………
天近黄昏,德胜门的守卫已经做好了关门的准备,却见远处腾起了隐约的烟尘。
城上的士兵早有了经验,赶忙提醒着下面的弟兄。
有骑手在快速接近,或是军人,或是驿传,不好耽误。
孙元化带着两个随从快马加鞭,终于赶在城门关闭前进了京城。
验看过文书,守卫放行,孙元化带着随从进到京城,直接赶去馆驿休息。
可孙元化没想到,恩师徐光启派人在馆驿守候,将他请到了徐府。
“老爷估摸着您这两天便能回来,便让小的常来打听。”仆人是个机灵的,也会说话。
孙元化点着头,说道:“老师身体可安?”
“老爷身体康健,这几日正忙着在建历局呢!”仆人扬鞭加快了速度,显然是要在宵禁前赶回徐府。
孙元化也知道其意,闭上了嘴巴,在车中闭目养神。
时间不大,马车停了下来,孙元化随着仆人进到徐府。
早有仆佣飞跑去通传,又跑回将孙元化请至书房。
书房内,徐光启正在阅读书籍,边读边写。
虽然入阁已是文官巅峰,但徐光启的主要工作是修历书,并且主持中西科学院的工作。
他已经举荐了李之藻、杨廷筠等人,也得取了皇帝的允准。
只等这些助手到位,他就可以专心于历书的工作。
孙元化进到书房,便施礼拜见,口称“老师”。
“初阳来了。先坐。”徐光启抬头看了一眼,又低下头忙着记录。
孙元化不以为意,知道老师就是这个脾性。研究入迷,怕被打断。
仆人奉上茶水,孙元化坐下后便安静等待。
好半晌,徐光启才写完。
放下纸笔,他抬起头,如释重负般地长出了一口气。
“历局新设,还有中西科学院,皆是头绪极多啊!”
徐光启抬起头,微笑着说道:“初阳回来,把火器制造这摊子担起来,亦能让为师轻松不少。”
孙元化赶忙恭谨地说道:“学生愿为老师分担,老师亦要多保重身体,不可太过劳累。”
徐光启呵呵笑着,吩咐仆佣把酒菜摆到书房。
孙元化还不是很清楚被宣召回京的具体原因,徐光启刚刚说的制造火器,也不详细,便开口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