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紫禁城,乾清宫,西暖阁。

此刻,暖阁之内,地龙烧得正旺,温暖如春。

朱棣并未穿着龙袍,只着一身明黄色的常服,正坐在御案之后,看似漫不经心地,翻阅着一本来自工部的奏疏。

他的面前,站着刚刚从通州码头,快马加鞭赶回来的朱高烨。

父子二人,一个坐着,一个站着,都没有说话。

过了许久,朱棣才缓缓地,将手中的奏疏放下。

那是一本弹劾朱高烨在西苑强拆民宅的折子,上面写满了之乎者也的道德文章。

“通州码头,很热闹吧?”

朱棣终于开口,声音平静,听不出喜怒。

“回父皇,是挺热闹的。”

“你大哥,还有你二哥三哥,都去了吧?”

“都去了。内阁六部的堂官,也都到了。”

“嗯。”朱棣点了点头,端起手边的茶杯,吹了吹热气,“他们...看到你的船队了?”

“看到了。”

“感觉如何?”

朱高烨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道:“儿臣以为,大哥心中忧虑,二哥三哥心中...嫉恨。至于百官,心中则是...恐惧。”

“恐惧?”朱棣的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为何是恐惧?”

“因为,那支舰队的力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也超出了他们能够掌控的范围。

对于读书人而言,未知,便意味着失控。失控,便会带来恐惧。”

“说得好!”朱棣重重地将茶杯放在御案上,发出一声轻响。

“这,就是朕让他们去码头迎接你的原因!”

“朕就是要让他们看一看!看一看在他们还在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为了所谓的祖宗规矩,在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朱高烨,已经为朕,为我大明,带来了一支何等强大的力量!”

“朕就是要让他们怕!只有怕了,他们才会收起那些不该有的心思,才会明白,朕这个皇帝,还没老糊涂!

朕的江山,该往哪里走,该怎么走,终究是朕...说了算!”

朱高烨心中了然,躬身道:“父皇深谋远虑,儿臣...佩服。”

“行了,少跟朕来这套虚的。”朱棣摆了摆手,身体微微前倾,眼神变得灼热起来,

“说点实在的。你南下泉州,结果如何?朕要的钱,你,给我带回来了吗?”

朱高烨微微一笑,从怀中,取出了一本厚厚的账册,和一个小巧玲珑的木盒,双手呈上。

“父皇,这是儿臣此去泉州,与东南十三家海商,共同议定的《皇家海洋贸易总公司章程》,以及他们为了表示诚意,主动认购的第一批贸易许可权的定金。”

一名内侍连忙上前,将账册和木盒,恭敬地呈到了御案之上。

朱棣先是打开了那个木盒。

盒子里面,没有金银,只有一张薄薄的,由桑皮纸制成的,票据。

票据的抬头,是大明四海通钱庄的字样,下面,则用朱砂红笔,写着一串让朱棣这位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帝王,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的数字。

“凭票即兑,白银...五百万两?!”

五百万两!

要知道,当初夏原吉哭着喊着说国库空虚,连三百万两都拿不出来。

而朱高烨,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从那帮海商的口袋里,轻轻松松地,掏出了五百万两的定金!

朱棣压下心中的震撼,又翻开了那本厚厚的《公司章程》。

他看得极其仔细,从股权的划分,到利润的分成,从航线的规划,到舰队的权责,每一条,每一款,都看得一丝不苟。

越看,他心中的震惊,就越是无以复加。

这份章程,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简单商号的范畴。

它简直就是一个独立的,集军事、商业、行政于一体的,海上王国的基本法!

在这个体系里,皇家占有绝对的控股权,也就是朱棣和朱高烨,是最终的老板。

而那些海商,则变成了持有股份的理事,他们出船,出人,出货,分享利润,但没有最终的决策权。

而公司的舰队,则扮演着海军和海警的双重角色,负责维护航路安全,打击海盗,甚至对那些不听话的海外番邦,进行武装讨薪。

“好...好一个公司!”朱棣合上账册,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他看着朱高烨,眼神复杂到了极点。

“瞻烨,你跟朕说实话,这些东西,这些匪夷所思的想法,你...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这个问题,他又问了一遍。

朱高烨沉默了片刻,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走到了暖阁墙壁上,那副巨大的《大明混一图》前。

“父皇,请您看。”

他伸出手,指着地图上,那片广袤的,占据了绝大部分版图的大明疆域。

“在我大明,在所有读书人的眼中,这,便是天下。”

随即,他的手指,缓缓地,移到了地图之外,那片被画成一片空白的,浩瀚的海洋之上。

“但在儿臣眼中...”

他的声音,陡然变得深沉而有力。

“这,才是真正的,世界!”

“父皇,您五次亲征漠北,将蒙古人打得远遁西域,为我大明,带来了百年的北境安宁。此乃不世之功。”

“但您想没想过,为何我华夏千年,总是不断地,在与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着一场又一场,永无休止的战争?

汉逐匈奴,唐破突厥,宋抗辽金,到了我大明,又是这蒙古鞑靼。”

“因为,我们的眼光,始终局限在这片土地上。

我们想的,永远是守,是如何修筑长城,如何屯兵边境,去防备那些来自草原的,穷得只剩下牛羊和狠劲的邻居。”

朱高烨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朱棣。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呢?”

“如果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陆地,而是转向那片,比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广阔百倍的海洋呢?”

他走到御案前,拿起那本《公司章程》。

“儿臣的这些想法,就来自于这片海洋。海洋,教会了儿臣三件事。”

他竖起第一根手指。

“第一,是利益。大海之上,没有圣人道理,只有最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谁的船坚,谁的炮利,谁就能制定规矩,谁就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

他竖起第二根手指。

“第二,是效率。一艘海船,顺风顺水,一日可行数百里。

其运载的货物,是上百辆马车之总和。

想要富国强兵,就必须用最高效的方式,去调动资源,去创造财富。儿臣的总局和公司,便是为了效率而生。

朝廷那套层层审批,互相掣肘的官僚体系,太慢了。”

他竖起了第三根手指,眼神变得无比深邃。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开拓。”

“父皇,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能养活的人口,是有极限的。

当人口滋生,土地无法承载之时,便会爆发流民,爆发叛乱,这便是我华夏数千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根源。”

“但海洋之外,有的是无主的,肥沃的土地!

有的是数不清的,等待我们去开采的金山银山!

我们为何要守着这一亩三分地,跟自己人争得你死我活?

我们为何不能走出去,去开拓一个,比现在的大明,大上十倍,百倍的,日不落帝国?!”

“到那时,我大明子民,人人有地可耕,人人有衣可穿。所谓的蛮夷,要么臣服,要么...灭亡!”

“这,就是儿臣所有想法的来源。它们不来自任何古籍,也不来自任何神启。

它们,就来自于儿臣对这个世界的,一点小小的,浅薄的看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