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鳞 第36章 探讨未来之道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2:13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是攻。

还是守。

这个就是最主要的战略问题。

是打出去当流寇。

还是凭借地利,以山南郡为根据地,在周边区域活动?

“大王,臣以为,是守!”

胡紘说道。

李晋看向杨云。

杨云也点点头道:“守!”

“说说理由?”

李晋没有第一时间表态,而是询问二人的想法。

“这第一,大秦内部尚未乱,攻出去,则必然受八方围剿,难以与之抗衡。”

胡紘说道:“这第二,我军人少,又缺乏攻城装备。出山南后再往北过两郡便是桐州,桐州多林地与平原,城池较多,怕是不容易破城。”

杨云也说道:“若是以山南为据点,辐射周边数郡,多临山,且若是可以翻山抵达湖州、东州等地,便可割据东南以观时局。”

大秦东南沿海地带是平原区,有点类似于李晋上一世的长江三角洲,但面积比长江三角洲那一块要大得多。

如果换算的话,就差不多是把浙江、福建北部那一块的山林换成平原。而浙江西部、福建西部地区则属于楚州、方州等地的山脉区域。

当然。

也就是大概位置是这样,实际上不管是面积还是地理形状二者都有极大差别。

最典型的就是东湖。

这东湖乃是湖州北面临海的一个超大型湖泊。

面积有多大呢?

据杨云说,它东西横跨八百多里,南北则六百余里,即便按秦里计算,差不多也是东西300多公里,南北200多公里。

与之相比的是,我国第一大湖青海湖东西106公里,南北最宽63公里,面积为4625.6平方公里。

由此可见东湖的面积至少是青海湖的十倍,超过6万平方公里土地,几乎相当于李晋那边宁夏省一个省的面积。

因而湖州北面是东湖,西面是楚州的群山,南面是东州,西南是方州群山,东面是东海,可以说楚州和东州天然就被分割开来。

这一点李晋所在的那个世界也类似,那边是被长江分割,这边是被东湖和群山分割,东南天险上颇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但相比于长江,东湖的分割作用明显更大。

因为东湖的来源就像长江一样,由大秦这边自西向东流的一条超级大河汉川所汇聚而来。

并且汉川的水流量甚至可能还要高于长江,如坪水就是往东南流入汉川里。

还有昆岭、西部高原、平原、林海的河流也基本由汉川送入东湖,再由东湖形成的出海口流入东海。

因此在东湖、群山、汉川、东海的四重包裹下,湖州和东州近乎与中原隔绝。

虽然那边平原广袤,适合耕种的良田很多,却一直地广人稀。

据说整个州的人口都不如中原一个郡人口多。

毕竟李晋那边的世界不仅长江比这边的东湖更容易渡过,而且还遭遇过孙权割据江东抢中原人口。

以及后来西晋、北宋两次大规模南渡事件,给南方带来人口和农耕技术的提升,相应地自然也让东南人口增长。

而大秦这边的东南沿海地带不仅封闭,还偏远,农业技术水平肯定也远远比不上中原,所以面临的其实是地好,人少的局面。

但同样有劣势肯定也有优势,那就是占据地利,如孙权踞江东,刘备得西川那般凭天险与中原抗衡。

所以这未尝也不是一条上佳的出路。

听完两个参谋的话,李晋点点头道:“英雄所见略同,不过还有一点也是我没有选择进攻,而是想据守东南以求天下之变的缘故。”

“哦?”

杨云马上好奇问道:“大王有何高见?”

“机动性。”

“机动性?”

胡紘杨云二人一头雾水。

“就是行动的速度。”

李晋解释道:“一日行百里,与一日行千里,这其中的区别有多大,你们应该明白。”

“唔......”

胡紘和杨云沉吟着。

片刻后胡紘说道:“大王的意思是,若我军走得快,朝廷的大军就追不上,我们就可以肆意攻城略地?”

“不错。”

李晋点点头道:“我相信大秦眼下已经正处于内部紧绷的时候,就像一个大柴火堆,火把已经离它很近很近,现在需要一个人把那火焰再往前推一把,让它彻底引燃这个柴火堆。若有人在桐州、中州、宁州、司隶、梁州、营州等中原腹地到处攻城略地,必然可以引得天下大乱,百姓揭竿而起。”

这一点胡紘和杨云都赞同。

杨云立即说道:“大王说的是,说实话,这些年来,也就是头衔禁锢了百姓,加之各地只是小灾不断,没有大规模灾荒。若非如此,以如今各地民生之凋敝,生民之动荡,臣相信恐怕早就有人掀起大规模起义之事。”

胡紘也说道:“是的,哪怕如此,臣也觉得若是有人能在中原腹地鼓噪起声势,肯定也有大把的人愿意跟随,百姓们实在是快活不下去了。”

目前大秦还不至于像李晋那边世界的小冰河时期一样,造成大量天灾,加上各类贪腐、地主兼并等人祸使得饥荒横行。

但长时间的地主权贵豪强压迫,也让民间百姓长期处于极端压抑的生存环境。

并且小灾小难也一直存在。

常常是今天这里某州某郡某县发生灾害,死数千人。明天某州某郡某县又发生灾害,再死数千人。

有的时候甚至整个郡,整个州都有严重灾情,造成几万乃至几十万灾民流离失所。

朝廷的应对不能说是尽力救灾吧,那也只能说是漠不关心。

甚至经常加税,各类徭役和苛捐杂税一堆。

若不是那些地主、豪强、郡望、名门、世家等世家门阀在兼并土地之后,对人口也有不少需求,帮朝廷吸纳了大量灾民。

恐怕这个时候早就天下大乱了。

但同样由于大量灾民被许多世家门阀给吸收,沦为如奴隶一般的佃户隐户,造成了大秦在籍人口锐减。

大秦的税收是按田亩和人头税来收,世家门阀的田都被用各种办法成为了隐田,人口也变成了不存在于户籍的黑户,自然不需要纳税。

结果就是大秦朝廷的税越收越少,那就只能继续增税,摊牌落在了那些自耕农头上。

以至于这些年甚至有自耕农缴纳不起税,干脆把土地献给世家大族,自愿成为世家大族的佃户。

因为若你自愿献给世家,那么需要缴纳的佃租就低很多。

举个例子,朝廷理论上只收你一成的税,但各类苛捐杂税加起来,可能要你今年收成的六成,最后只剩下四成粮食果腹,甚至更少。

而如果主动献给世家,世家就只收你两到三成佃租,且帮你成为隐户隐产,不再需要向朝廷纳税。

如此你就能省下三到四成的税,可比当朝廷的牛马强得多。

于是成了个恶性循环。

越少人纳税,就得多增税。多增杂税,纳税的人更少。

所以纳税越多,纳税就越少了属于是。

李晋说道:“你们说的不错,根据我的观察,大秦的确已经有了王朝末年的趋势,就差一个人站出来带领百姓推翻朝廷。但同样,大秦毕竟已有三百余年历史,这个庞大帝国依旧有余力集结兵力,给予起义军毁灭打击。因而如果这个人是我的话,我就会遭到整个大秦帝国最后余晖的反噬,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说着他指了指自己头上说道:“当然,或许我个人有上天庇佑,不会死。但跟随我的人就不一定了,因而在这件事上,就必须慎重。我思虑再三,没有机动性之前,还是不能出楚州攻天下。”

“人是跑不过马匹的,如果我现在有上万匹战马,未尝不能出兵中原,奈何若只靠双腿,无非就是被朝廷大军困死的结局!”

最后李晋长叹了一口气。

他想起了陈胜。

陈胜主要失败原因虽是内部迅速堕落腐化,以及他个人任人唯亲、疏远部将、军制混乱、擅杀大将和战略失败所致。

但不可否认的是,张楚政权严重缺乏机动性,无法充分发挥游击战术,被章邯迅速击败也是客观事实。

相比之下,黄巢和李自成就聪明很多。

他们的部队搞到了大量马匹,史料记载,黄巢鼎盛时期拥兵六十万,骑兵占半数。

李自成鼎盛时期有四五十万人,其中约三十万为家属,十多万为战兵,骑兵占了七成。

甚至精锐老营骑兵能做到一人两到三匹战马,即便带着几十万家属累赘也有强大的机动性。

大唐和大明的官兵在面对黄巢和李自成的时候,经常被他们牵着鼻子走。

以至于他们在这种灵活的游击战中可以把官兵甩开,然后袭击其余防守力量薄弱的城池,劫掠粮仓大户,征召青壮以补充粮食和兵源。

李晋之前有想过走这条路。

如果能够搞到大量马匹的话,以他能打造出高桥马鞍、马镫和马蹄铁的能力,相信很快就能拥有一支强大的精锐骑兵。

然而从胡紘和杨云那里得知,大秦腹地拥有的战马数量相当少,远不如边境地区。

这应该是与地理有关。

大唐和大明时期,由于要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因此大唐和大明都选择在内地建设牧场养马。

比如山西、陕西、燕云等地,靠近蒙古草原,又有天然牧场,马匹来源以及战马培育都有保证,因此能够让大唐和大明迅速获取战马。

大秦虽然也有马政,有养马地和牧场,但这边的草原主要集中在西方和西北地区,离中原遥远,更别说偏远南方楚州。

因此在无法补充大量战马的情况下,现在打造出高桥马鞍马镫和马蹄铁,无异于资敌,且缺乏机动性,贸然进入中原争霸逐鹿,下场估计与陈胜差不多。

所以经过他自己多次模拟推演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北攻九死一生,南守割据一方,以待天时,还有争霸天下的可能。

“大王观察之入微,思维之周密,真是让臣等汗颜。”

胡紘再次忍不住诚心感慨道:“臣也只是想到了北击寡不敌众,难以力敌,大王却想到了行动速度上。”

李晋笑着摇摇头道:“我们做的是掉脑袋的大事,还得为那么多愿意拖家带口,跟随我们的兄弟姊妹的身家性命着想,自然得考虑周道。”

杨云说道:“只是虽然定下了守势,但要想成事也不容易,山南山多地少人少,取东州湖州虽易,却要翻山越岭。臣以为,不如尽取山南、安南、陵方、西郡等周边楚州方州等地人口,迁至湖州和东州,据大湖而守,以待天时。”

李晋沉思道:“那样工程量太大了,虽然湖州与楚州相邻,可群山环绕,道路艰难,而且百姓分散,这种大规模迁徙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曹操虽然尽迁汉中人口,但曹操什么势力,他什么势力?

何况故土难离。

百姓虽然被剥削,可不一定愿意跟着他走。

更要命的是,道路艰难,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时代,带着百姓长途跋涉,搞不好路上会死很多人。

所以虽然尽迁楚州方州周边郡县人口往湖州东州,然后迅速发展壮大是上策。

但不管是从成本还是民心上考虑,可行性都非常低。

“若是如此的话,即便是守也不容易呀。”

杨云叹道:“除了山高林密,发展不易以外,还要面对朝廷的围剿,背后又有诸多百越部族。没有人口、土地就没有兵马、钱粮。又腹背受敌,想待时而动何其艰难。”

李晋奇怪道:“所谓朋友的朋友,就是敌人,难道我们没有拉拢百越人的可能吗?”

“难。”

胡紘说道:“朝廷多次征伐百越,诸多部落与大秦已经是死敌。即便我们也是与朝廷为敌,想得到他们的信任难如登天。”

“他们难道不信奉炎黄与祖龙?”

“开天之祖炎黄自然是信奉的,但他们却仇视祖龙。毕竟朝廷以祖龙为权柄,高高在上。百越人除了蛮夷部落,很多也都是逃难的中原百姓,他们恨透了朝廷世家权贵以权势压人,因而千百年来,都以娲皇为信仰。大王这炎黄子孙的头衔有用,可那龙的传人的头衔.......”

杨云摇摇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