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鳞 第38章 见面就用反间计

作者:玩蛇怪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7:52:13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看来文冕做得不错。”

见胡紘做得井井有条,李晋夸赞道。

杨云笑道:“文冕有王佐之才,些许小事不在话下。”

李晋与杨云走回后庭,边走边聊道:“他的确很有才能,不然当初也不会造反起义。不过我就是担心他平民出身,以前必然饱受屈辱,届时会睚眦必怨。听与他同乡的人说过,之前文冕在家乡受了欺负,这次回沐陵,估计要对以前欺负他的人报复了。”

“倒也是人之常情。”

杨云说道:“我也听说过文冕被地主豪强逼得家破人亡,换了是我,回去之后肯定也会报复。”

“嗯,这件事情就让他自己处置吧,相信他心里有答案。”

李晋摇摇头道:“只希望他诛杀首恶即可,别牵连伤害那些无辜的人,仲飞,如今刚刚创业,还是得把精力放在大业上,你们是我左右手,万不能意气用事,你到时候帮我看着点。”

“是。”

杨云点点头。

翌日,起义军再次出发。

不过这次就不是全军出动,而是留下三分之一。

目前李晋与胡紘杨云商量过后,决定以浦道、沐陵、临章三县为根基。

然后向东取湖州、东州二地。

因此浦道、沐陵、临章三县相当于是李晋所在政权的起始点,以后也很有可能是抗秦前线之一。

毕竟按照胡紘和杨云来推断,虽然他们可以攻取山南治所洣县,可洣县地处山南郡北面,地势比南面平坦很多,不利于防守。

所以利用山区布防,阻击秦军是以后必然的事情。

也许之后会向北面古柴、林蓬、迎丰,以及西北方的茶塘、诗溪、垅山、新取、罴县乃至于江安方向辐射。

但如今起义军实力还是弱小,收缩战略,增加秦军的进攻和运输成本才是上策。

因而将来大概率战场会在浦道、沐陵、临章附近。

李晋留下何泰镇守浦道,自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先取临章。

临章其实在更南面,与浦道沐陵呈现三角形。在直线距离上,浦道和沐陵更近。

但浦道与沐陵之间的山势太陡峭,想过去就得翻山越岭,除了极少数擅长走山路的山民和百越人以外,大部分秦人都是绕道临章前往沐陵。

并且实际上浦道与茶塘之间也是看似离得更近一点点,可山路崎岖许多,因而正是如此,戍卒才在临章集合,往茶塘而去。

李晋浩荡大军走了两天,约一百二十余里,到达了临章。

通往临章的道路果然好走很多,李晋发现进入临章境内后,平原多了起来,除了少数丘陵以外,便是森林、河流以及湖泊。

观察地形就能知道,临章县本质上其实是一片被山岭包裹起来的谷地,是群山峻岭当中的一片世外桃源。

这里南面山林有奔腾的漳水浩荡而出,往北过古柴、林蓬二县,在迎丰附近汇入汉川。

值得一提的是,大名鼎鼎的汉川其实就过新取与垅山。

汉川自山南郡正西面的昆州流淌而出,上游最远是在大秦西方的林海草原,那里距离山南据说万里之遥。

过大秦西方、西南、南部、东南部六个大州,无数河流向它汇聚,到山南已经是奔腾浩瀚。

从昆州进入楚州山南郡后,在郡西面的庆源县往东至桃县,再过新取、垅山,然后被浦道北面的群山阻隔。

接着向北流过古柴县西北,过林蓬、迎丰、洣县,进入山南郡东北方向的德昌郡,最后从德昌郡向东进入湖州。

因而自古以来,楚州德昌郡水路与沿河陆路,以及湖州北面的梁州出海口,都是大秦与湖州和东州主要的连接通道。

并且汉川在昆州还有分流,北汉川出昆州后向东途径楚州北面二郡与桐州南面三郡,过宁州西南再南下至楚州东面的德昌与南汉川再次交汇,最后过楚州东北,宁州东南群山汇入东湖。

有点类似于长江在武汉分流,一条是正常路线,另外一条往北穿过麻城市,绕开大别山山脉,进入安徽,再横穿安徽合肥等地,与南长江于南京汇合这样。

也正是这样分流的情况,导致南北汉川成为了与湖州东州连通的重要航道,不仅有很多商船,还有大秦的水师在其中。

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因李晋采取盘踞于山南攻略湖州和方州的战略,一旦他的势力在湖州和方州建立,未来他们与大秦必然于东湖会有水战发生。

这一点他之前就与胡紘和杨云聊过。

不过眼下他们的势力还未壮大,自然无法扼守住那些交通咽喉要道,因此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盘踞于山南南部浦道、沐陵、临章三县,慢慢向四周发展。

临章县境内浩荡平原谷地一望无际,南面可以看到群山连绵,远处一条奔腾的大江向着北方流淌而去,河两岸可谓是沃野千里。

正是初冬月底,临章县以水稻种植为主,田地空荡荡,处于农闲时期,地里只有割剩下的麦杆。

天气灰蒙蒙的,呼啸的冷风夹杂着湿润的空气。

不远处的田埂边上,正有一大帮人自北向南,在纵横交错的野地里挖土,看那起伏不定,犹如疤痕般的田埂便知道,他们在从北面的漳水往南挖着水渠,以用来灌溉农田。

起义军从西北方向的山林而来,那些人在田野上星罗棋布分布,显然正在按照规划好的线路分批开挖,发现远处官道来人,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看向他们。

其中一名头戴斗笠,穿着长袍,将长袍下摆束在腰间露出下身黑色长裤,袖子撸起身上沾染了泥巴的年轻儒生越众而出,皱起眉头看向远处的大部队。

王圭是临章人,此时也仿佛衣锦还乡,骑马走在了队伍最前面,兴奋地四下扫视。

“都散了,都散了,都回家去。”

远处的长袍年轻人见起义军浩浩荡荡,立即扔下手中的锄头,跑向木棚。

木棚内栓着一头驴。

他附近也有十多名汉子,招呼着周围百姓散去。

但还等那长袍年轻人离开,远处王圭纵马疾驰过来,大喊道:“明府留步,明府留步,我是王圭!”

那长袍年轻人扭过头,勒住驴子便停在原地。

庞大的起义军队伍还在前行,李晋找来孔宝询问了一下情况。

原来这临章县令叫李元,出身于岐州李氏,这岐州乃是大秦北方靠近北方草原的一州,地理大概相当于李晋那一世的山西。

岐州李氏为当地名门,李元虽不是长房嫡子,却也是四房嫡子。

他的爷爷担任过太傅,大伯是正二品中书令,父亲虽只是从五品中的殿中侍御史,却属于位卑权重,自己亦是考上了一甲英才下等的评级。

以这样的家世,本不应该来楚州南方这样偏远山南郡为官。但他却主动请缨,来临章担任县令,将县里治理得井井有条。

一路上李晋也了解过这些,沿途所过的县基本情况都会摸清楚,以此好展开针对性的工作。

因而面对李元,他没有马上下令进攻,而是由王圭去交涉。

此刻王圭纵马过去,李元诧异地道:“王圭,你不是已经前往宁远做戍卒了吗?为何又回来了?”

王圭将头上遮掩头衔的屋山帻冠摘下,露出反贼头目身份,向李元拱手道:“明府,因押解卒苛待,江安连日暴雨,坪水大涨,耽误了行程,我已与弟兄们造反起义。”

“啊?”

李元睁大了眼睛,脸色惊疑不定,随后却也没有劝说王圭,而是长叹一口气道:“既然必死无疑,造反亦是无奈之事,我也不能指摘于你。但朝廷势大,若是真四处劫掠必为清剿,你可带人继续往南,前往燕子坞或者自己结营为寨。”

“不,我们已经决定踞浦道、临章、沐陵以抗朝廷。”

王圭摇摇头。

他现在还不知道李晋胡紘杨云他们定下的战略,但李晋之前就说过,要先取这山南南方三县为根基,再徐徐图之。

李元皱眉道:“你打算劫掠自己的家乡?难道不怕被家乡父老戳脊梁骨?”

“自然不是!”

王圭连忙否认道:“此等罪责我可担当不起。”

“那你把战火引至临章就担当得起吗?”

李元气势猛地一变,指着周围那些挖水渠的百姓指责道:“你看看他们,他们都是你的家乡父老,很多人都是从小看你长大,一旦你不离开临章,朝廷大军至,他们很多人都会死。”

“这.......”

王圭被他说得哑口无言,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事实上这边大秦与李晋那边所在的秦汉虽然在诸子百家的思想境界上差距很大,缺乏一定道德约束。

但因极重的乡土情结,导致这时的人对家乡看得极为重要。

如果出门在外,同乡之间抱团取暖,堪比亲兄弟上阵。若是同乡同族,那就更是如此。

所以李元先是喝问王圭,投石问路,逼出王圭不敢劫掠家乡的意图。发现他不敢劫掠家乡后,再道德绑架,以此想把他逼走。

然而这一番连恐带吓若王圭是这支起义军的首领,还真能奏效。

毕竟除了程昱不怕被家乡父老戳脊梁骨,对家乡人掏心掏肺以外,就连项羽都要衣锦还乡,刘邦也在沛县做大风歌。

千百年来,只要当官了那是拼了命的提携同乡,以此在朝堂上结为乡党共进退,如明末各党派等等。

可问题在于王圭并不是起义军首领。

因此面对李元的喝问,他只能说道:“此事我做不得主,还请明府见过我大王再说。”

‘大王?’

李元有些惊讶,王圭居然不是起义军首领?

他在临章近两年,自然知道本县哪些人比较有胆色,王圭便是其中之一。

这次朝廷征召他们为戍卒,王圭本来没被选中,是他自告奋勇说是想去边关杀敌立功,以此光宗耀祖。

要知道虽然戍卒们不是没有机会从小兵杀成将军,可边关与戎狄厮杀,伤亡率很高,真正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想靠军功晋升,何其艰难。

但王圭却有主动请缨的胆气,让李元相当佩服,于是答应照顾本地被派遣出去的戍卒们家属,让他们放心大胆地去,无需后顾之忧。

现在王圭他们因为延期而造反也不让人意外,毕竟王圭想去边疆立功,可若因延期被斩,那就必死无疑,连立功的机会都没有。

因而见到王圭回来,已成为反贼头目,李元是想让他离开临章,一是别把战火带来,二是免得他急眼对临章杀戮劫掠。

结果万万没想到,对方居然不是首脑。

李元惊诧道:“你家大王......”

说着他忽然反应过来,说道:“之前你离开时,我见你有大将风范,还以为你会成为首领。没想到你会甘于人下,不知道你家大王是谁?若是他让你劫掠家乡父老,你该如何是好?”

“大王不会的。”

王圭毫不犹豫地道:“大王乃是天定真龙天子,绝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那可说不准。”

李元还想用反间计,余光瞥见浩荡队伍已经到了近前,便先闭嘴不说。

“明府,我为你引荐大王!”

王圭勒马向后方。

一路小跑,大概一百多米的样子到了李晋身前。

李晋右手举起,示意令队伍停下。

王圭到近前把李元刚才与他说的话告知了李晋。

李晋笑了笑,扭过头对杨云和胡紘说道:“这位县令有些意思呀。”

胡紘摸了摸下颌山羊须,眼睛微微眯起道:“不愧为名门世家子,还未见面,就已有反间之计。”

杨云亦是说道:“这位李县令我也有耳闻,据说与那些下来走过程的世家子不同,不仅去的是偏远临章,还让临章在去年的考核拿了上上等,可见有大才也。”

“嗯,咱们队伍现在其实就非常缺人才,本来我还打算拿下三县后开府广招义士,纳山南俊杰,没想到遇到这样一位有意思的县令。”

李晋用双腿轻拍了一下马腹,示意马匹缓缓前行,又笑着说道:“走,去会会他。”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