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属于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春夏种粟,秋冬种麦。
一年四季,农民们都要扎根于田间,奔波在四季三餐。
而南方农民就没那么忙碌,一般二三月春种水稻,大概七八月份收割,生长周期为五个多月。
这就是秦汉时期,典型的北方双熟,南方单熟,只有偏远岭南才会有双熟的情况。
原因在于南方多雨,粟和小麦比较抗旱不抗涝,雨多了全都会涝死,因而南方自然会种植抗涝不抗旱的水稻为作物。
并且水稻的产量也比粟米和小麦高。
李晋上一世的秦汉时期,一亩粟和一亩小麦一季度产量大概是两石左右,高产的时候能达到三石。
因此一年双熟的情况下能达到四至六石之间,也就是年产240公斤到360公斤。
而水稻一季产量能有个四石左右,也能达到年产240公斤。
除此之外,像李晋上一世的岭南地区由于光照充足,冬天也不寒冷,可以做到一年双熟,产量更高。
甚至到北宋时期,生长周期只有90天的占城稻被引入,与传统汉人水稻交替种植,使得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原本只能一季的水稻也变成了双季稻。
眼下大秦的楚州山南郡基本就是一季稻的情况,每年七八月收割后,从九月份到来年的一月份,都属于农闲时期,没那么忙碌。
一般情况下,由于南方单季稻产量低,如果被豪强地主剥削严重,百姓贫困,就得想办法自谋生路。
如去给有钱人家干活打工,或者去山里找野菜、捕猎、采药之类。
靠山吃山。
不过李元显然是个很有想法的县令。
他用一年时间把之前县衙亏空的粮草补上,今年又用县衙的存粮雇佣百姓开垦水渠。
这样将由南往北流淌的漳水往县的西面引,就能灌溉滋润县西的荒地。
要知道这个工程量不小。
因为漳水是往东北方向流入汉川,临章县西面谷地虽然有大片平坦荒地,可离漳水很远,最远达三四十里地。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不然以前的县令又不是蠢蛋,不可能无动于衷。
但李元行动力充足,号召县里数千名百姓,在辽阔的荒野上开始挖建起水渠。
水渠纵横交错,按照李元设想,预计两年之内完成整个水域网建设,届时与漳水的堤坝一开挖,大量河水涌入水渠,就能迅速灌溉两岸至少数万亩田地。
因而李元身先士卒,利用他在百姓当中的号召力,由县衙提供粮草支持,又游说当地豪强大姓,让他们帮忙出钱出力,正在浩浩荡荡进行工程。
此刻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之时,造反的起义部队如洪流般出现,惊得一些百姓远远驻足观望,甚至慌乱地往家里的方向逃去。
可还有一些百姓,见到李元并没有立即跑回县城,关闭城门防备贼寇,而是立于道间,像是如中流砥柱一般,阻拦气势汹汹的起义部队。
一时只觉得李元似要大义赴死,百姓们怒发冲突,纷纷扛起手中的锄头工具,向着远处的官道方向涌来。
“民心所向呀。”
李晋缓缓向前,离李元已经不足五十米。
但看到周围田地的百姓们个个悍不畏死,不自觉感慨道:“真心为百姓,百姓也会真心待你。”
杨云说道:“大王所作所为,不也是如此吗?只是现在被百姓所误会,待解释清楚,那么相信临章的百姓也会如支持那李元一般支持大王。”
“希望如此。”
李晋点点头,轻夹马腹,越众而出,一路小跑地来到了李元身前。
双方互相打量。
李元看到李晋身高体长,面容白皙,穿着厚实的长袍,里面能看到黑色的奇怪毛衣,头戴帽子,一副雍容华贵的模样。
李晋则看着李元虽穿长袍,但也如百姓一般干活,身上沾染着泥土,对他不自觉产生好感,便拱拱手说道:“你就是李元吧。”
他用的还是幽北口音,但属于是与大秦这边更贴近的幽北口音。
因为据他所知,幽北口音传自大秦北方与西北方的岐州、幽州一带,音调更为简单粗犷,因此在靠近北方的中州、司隶、宁州、营州等地比较流行。
胡紘只是在楚州内几个郡游学过,学的这点幽北口音还是从他的一个北方老师那学来,并不标准,杨云就稍微标准一点。
所以用幽北口音的话,一般人就算不会说,那应该也能听得懂。
李元的确听得懂,亦拱手回礼道:“下走临章县令李元,字守道,不知阁下是?”
‘下走?什么意思?’
‘算了,这些古人奇奇怪怪的称呼真多,上次杨云还称那个豪强为大人来着,以后再慢慢了解吧。’
李晋心里想着,嘴上说道:“我叫李晋,没有字,是上天安排我过来让我拯救天下苍生。”
“噗嗤!”
李元乐了起来,说道:“阁下倒是好生风趣。”
“嗯,我也觉得,不过没办法,大家都这么说,而且上天也这么说。”
李晋也不废话,开始系下巴的系带,边系边道:“每次都这样,搞得跟小当家摘臂章,康熙穿龙袍似的。”
李元一头雾水,不明白他在说什么。
但随着李晋把下巴系带解开,将头上的进贤冠摘下来,便瞬间让李元瞳孔一缩,不淡定了。
‘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这是什么离谱头衔?
李元出身于名门,虽不是世家,却也是名门嫡系子弟。
甚至他们岐州李氏百年前是世家元州李氏分出去的一支,又凭借自己努力,晋升为名门,不比世家中垫底的三山张氏身份差多少。
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元已经算是大秦顶尖门阀世家嫡系当中的一员,虽站不到一流顶点,却也在二流圈子内。
他能够接触到的都是十三望的嫡系子弟,许多公侯子弟,自小见识卓越,即便是皇室成员也不乏有交集。
然而纵使如此,在渊阳的时候,李元都没有见过这么夸张的头衔。
以至于李元都觉得自己看错了,忍不住揉了揉眼睛,再看过去,还是那明晃晃的八个字呈现在他眼前,让他只觉得都有些刺眼。
“这这这.......”
跟所有看到这头衔的人一般,李元愕然不已。
李晋将帽子重新戴上,笑着说道:“怎么样,我没有说错吧。”
李元就一下子有些沉默,片刻后才拱拱手道:“大王说的没错,是上天让大王拯救天下苍生。”
“所以我现在想占据临章,你有意见吗?”
李晋问。
李元想了想,又摇摇头道:“下走想问,大王进城之后,会滥杀无辜否?”
“不会,你可尽问我军中人,我有无杀一无辜之人。”
李晋向后一指道:“自江安而来,我们攻城略地,杀贪官污吏,攻豪强大姓庄园,惩罚不法贼寇,给贫苦百姓分发田地,为民做主,很多人都是加入我们之后才知道我的头衔,他们几乎全都是自愿与我们一同造反起义,我对得起每一个追随我的人。”
李元羡慕道:“大王做到了下走一直想做却又不敢做的事。”
李晋笑道:“法律应该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在权贵眼里,法律只是约束黎民百姓的工具而已。他们自己却可以肆意践踏法律,肆意为非作歹。若是有一个人站出来号召天下百姓,将那些无恶不作的权贵杀死,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公义,相信这个世界也会变得更好。”
“但也就是一时,大年秦朝初立,何尝不是如此,将来又会这般吧。”
“那也是将来的事情,难道就因为以后可能也会如此,就永远不去做了吗?那这样的话,世间还哪来的公正?”
“大王说得是。”
李元被李晋说服,不得不赞同,就又道:“若是如此,大王会为难城中守军官吏吗?”
李晋说道:“只要不攻击我们,他们尽可来去自由。但我至城中也会开堂审案,若他们有为非作歹,欺压百姓良善,大秦王法不束,我的大刀却不会轻饶。”
李元便拱手道:“既然如此,下走愿打开城门,迎大王入城。”
“不会在城里设伏吧?”
“大王是天授之人,若害了大王,必被天谴,我又如何敢违背上天之意?何况大王已经答应不伤及无辜,若是害了大王,岂不是更害了临章百姓?”
“甚好。”
‘唉,这头衔真好用。’
李晋嘴里说着,心里忍不住感慨。
人家刘备找人才要地盘,还得三顾茅庐,打死打生。
自己这头衔一亮,杨云马上倒戈卸甲来降,即便名门世家嫡系子弟,都马上拱手送上城池?
会不会以后两军阵前,即将开始大战的时候,把头衔一亮,敌人百万大军马上归顺?
要是这样的话,那就太好了。
李晋幻想着。
“大王请。”
李元向南方官道尽头一伸手,随后前面带路,身后起义军跟随。
大军浩浩荡荡向着南面的县城而去。
临章坐落在群山之间,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地势平坦,在南方山岭尽头附近,靠近漳水西岸,一座城池耸立。
与前面那些守备松懈的城池不同,临章往南就是百越部落的势力范围,因此城中有三百多名郡兵,平日里听从县令的差遣,守备颇为森严。
他们站在城门口,不仅立得笔直,连城墙上方都一直有观察手和巡逻人员。
不过因为临章北面几乎没有什么威胁,因此城中主要兵力要么分散在南方山林里,随时点燃狼烟警戒百越人来袭,要么在南城一带。
北城门附近就那么十多个人。
早就远远地看到大部队一路向南,因为不知道来意,城门候,也就是负责城门的小队长迅速令人关闭城门,跑到城墙上观望。
但没过一会儿,他们就看到李县令在队伍最前面,小毛驴跑到了城门下,对着上面喊道:“把城门打开。”
“嘎吱嘎吱嘎吱。”
城门缓缓打开。
山南郡地处偏远,有大概五千郡卒。
他们平时分散在诸县,由当地县令管辖,负责当地治安。
一旦遇到战事,郡校尉会召集全郡士卒去打仗。
由于没有接到郡校尉的命令,因此此时临章县的郡卒都由李元负责。
他们听从李元命令,没有任何犹豫地打开了城门。
李元骑驴进城,城门候探头看了眼城外,纳闷道:“明府,这些人是?”
“他们是造反起义的戍卒。”
“什么?”
城门候大惊失色道:“明府,还请立即进城,关闭城门。”
“不用。”
李元摇摇头道:“这是天意,我不能违背上天。还请你召集全城士卒,前往县衙外侯令,再召集全城百姓,我有些话要说。”
“这.......”
“去吧,这一来是天意,二来我也不想让城中百姓受到伤害,尔等也不要有所敌意,听从我的命令就是,一切后果由我承担。”
“好......好吧。”
城门候无可奈何,便急匆匆回城中军营找负责当地所有驻军的曲军侯。
大秦军制是一伍为五人,有一名伍长。
二伍为一什,有一名什长。
前后左右中,五什为一都,五十人,有一名都尉。
两都为一屯,一百人,有一名屯长。
五屯为一曲,五百人,有一名曲长或者曲军侯。
五曲为一部,两千五百人,有一名军司马。
两部为一校,五千人,有一名校尉。
一般中原腹地的州郡很少设置兵力,而山南郡作为南方边郡则有一名郡校尉统领五千郡卒。
正常情况下,普通县驻兵基本是一都,但临章靠近百越,驻兵为一曲。
不过到了如今大秦三百余年,军制混乱又腐败严重。
这一点李晋上一世的历朝历代王朝都是如此,大秦能撑三百多年,到现在还能与戎狄打仗都非常不容易。
因此说是一曲人,实际上因为吃空饷腐败等内部问题,只有三百多人。
虽然李元想改变,可吃空饷和腐败毕竟不止是临章县的驻军,而是涉及到上面的军司马、郡校尉,甚至整个大秦的军事体制,不是李元能够撼动。
因而他最多就是严整一下当地驻军纪律,恢复一点战斗力,想要解决贪腐问题几乎不可能。
此刻曲军侯正在南城门一带巡视,听说城外来了上万造反军队,李元又召集他们去县衙,不敢怠慢,急匆匆地召集人手过去。
李元到了县衙后,召来县衙大小官吏,以及城中百姓,用归属于临章县的疾声海螺将面临的情况简单说了一下。
并且也告知城中守军,愿意走的就跟着他离开。愿意留下来跟着天命之主的也可以留下,他绝不为难。
一时间城中一片哗然,但又很快在李元的组织下恢复平静,与李晋完成了和平交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