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亿个?”
李元脸色微微动容,哑然失笑道:“大王在说笑吧。”
李晋摇摇头道:“没有在说笑。”
“大秦何来十多亿?”
“整个天下人,应该至少有十余亿吧。”
“大王算上了那些方外蛮夷?”
“方外蛮夷也可以是我治下百姓,千百年前,商周时期那些现在的方外蛮夷,不都是商周诸侯国吗?”
“可是这些人又如何与大王这般身份尊贵,为炎黄苗裔,真龙传人?”
“你不懂,我的意思是,希望人人如龙。”
“人人如龙?”
李元面露不解。
事实上不仅是他,旁边胡紘和杨云也不解。
虽然常能从李晋那听到很多新东西,但这句话还是第一次听到。
“不错。”
李晋侃侃而谈道:“在我看来,龙不仅仅是尊贵和权柄,同时也代表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龙应该是强大的象征,不该只是被解释为高高在上和权力。因而我希望将来我平定天下,能让治下百姓都吃饱喝足,丁口多达十余亿。他们每个人都学会知识,学会道理与文化,共同努力建设壮大国家。因而人人如龙,人人如君子,人人如圣人,才是最终的理想世界!”
“当然。”
他顿了顿又道:“正如我所说,只是最终的理想世界,人无完人,谁都有私心,不可能每个人都品德高尚,因而真正要达到那个地步几乎很难做到,所以人人如龙也只是我的美好愿望!”
“原来如此。”
李元肃然起敬道:“大王有这样的雄心壮志,真是令人敬佩。亦是让下走羞愧难当,下走毕生心愿便是以三公之身为录尚书事,以为朝廷治理好天下,可与大王之宏伟大志相比,乃为燕雀俯仰凤凰之志也。”
“有这样的想法和宏大心愿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我也只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若是做不到,也不过是空谈而已。”
李晋笑了笑。
说这样让人人如龙的大话估计在大秦这样的世界没有人能说得出来。
因为大秦人的认知限制了他的眼界和思想。
严峻的等级制度下,阶级固化,不可能存在有什么人人如龙,人人如圣的平等思想观念。
相比之下,李晋出身在信息化时代,每天能接受和吸收的信息,可能是一个大秦上层权贵一辈子能接受和吸收的信息。
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成语学富五车。
学富五车很多吗?
实际上成语来源是庄子说自己的好朋友惠子学识渊博,藏书达五车之多。
但战国时书是指的竹简,学富五车就是学了五车竹简的内容。
以东方朔用3000片竹简写下10万字,重量约为12公斤为例,五车竹简最多不超过800万字。
在古代社会能看完并消化理解这800万字,基本上就已经可以称之为大儒。
而李晋看网络小说,几天时间就能把这800万字全部看完。
当然。
看网络小说与看思想、哲学、军事、政治、经济等治国书籍是两个概念。
但古代的竹简内容字少,晦涩难懂,往往需要注释,否则自己揣摩的话,可能一句话都要揣摩很久。
而网络上的东西都透明简单,什么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等,各种各样的思想早就被解释,甚至这些学说不用在网上找,初中高中语文历史课文就有。
所以那些大道理李晋其实都懂,甚至他还看过王阳明的心学,教员的《选集》。
各种辩证思维与道理对于一个稍微对思想哲学以及政治军事文化感兴趣的现代人来说,那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
只是即便学了那么多东西,可正如网上那句话,道理都懂,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出生在和平年代,讲的是怎么赚钱,拼的是不断地向上卷。
这些思想和哲学书籍在人疲倦累倒的时候,看一看,陶冶一下情操,恢复一下心境还行,但要说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大用嘛......
不能说令人成为谋天谋地的大才,那也只能算得上一点用都没有。
反正各类思想哲学和治国大道。
在现代这样的社会大概率学得再多也没太大意义。
没有龙了屠什么?
可上天却给李晋开了一个的玩笑,让他来到了一个让一身屠龙术有用武之地的时代。
那么如今自然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时候。
学了那么多年理论。
是时候把它带给正处于思想落后,生产力落后,乃至于充满压迫和欺凌的古代社会了。
“大王有这样的想法,就已经是圣人。”
李元忍不住叹道:“古时候的娲皇圣人,大抵也就是如此罢了吧。”
李晋摇头道:“我离圣人差的远,在我看来,知行合一,方为圣人。说到与做到是两回事,我只是知道和说出来,还远没有做到,不知道有生之年,能不能做到这一步吧。”
“希望大王能如愿以偿。”
李元含笑道。
李晋诧异道:“若我如愿以偿了,你与你的家族就可能被扫入尘埃里,你愿意?”
李元想了想道:“人都是会死的,何况我与我的家族也不一定跟大王为敌。若能见到大王宏愿成真的时候,纵使被扫入尘埃里,亦是一件幸事。”
李晋不由得夸赞道:“你的思想境界很高呀,说真的,我还真不想放你走了。如果将来与我为敌,我觉得你会是个劲敌。”
李元却是认真说道:“若大王善待百姓,我必然不会与大王为敌。何况还请大王放心,朝廷不会让我这样一个弃城逃走的县令为将,最多就是让我随军参谋。”
“哦?”
李晋摸着下巴思索道:“是因为你熟悉当地环境,所以让你戴罪立功?”
“大王果然聪慧。”
李元笑了笑道:“若是不出意外,大抵如此。”
“那你若是来,打算怎么对付我?”
李晋反问道。
李元想了想道:“大王以浦道、临章、沐陵为根基,扼守重要关隘道路,想要打进来殊为不易。但若是我的话,会走德昌郡汉川水路入东湖,联合湖州各地驻兵南下堵死山南通往湖州的道路。”
‘嗖!’
李晋猛地站了起来,摸向腰间的环首刀,目光死死地盯着他。
旁边胡紘和杨云,亦是站起来目露凶光。
以浦道、临章、沐陵三县为起始点,再向东割据东南湖州东州二州之地,有了根据地和人口后,发展壮大兵力,再图谋天下,是他们定下的大战略。
没想到李元不仅迅速看破,甚至还提前有了应对策略,如果让他回去的话,对于起义军来说,势必是个巨大的打击。
但见三人面色不善,李元却没有慌张,只是好整以暇地道:“大王倒也不必如此过分担忧,天下聪明之人如过江之鲫,大王能够想这样,别人肯定也能想到。只是也正如大王所言,想到与能做到是两回事。”
“哦?”
李晋没有坐下,只是说道:“想听听先生高见。”
“高见谈不上。”
李元沉声道:“大王还是不懂大秦权贵内部倾轧到了何种地步,大王信不信,就算大王在南方造反,大王的头衔传上去,来平乱的大抵也就是江口、泸东、仟余、山南、德昌、庆顺等楚州六郡的郡兵?甚至在朝廷平乱的旨意传达过来之前,山南的郡兵就可能已经集结向这边开赴,区区数千人,大王若是还不能击败,然后向东寇略湖州东州的话,那大王何谈天命?”
“唔?”
李晋缓缓坐下,陷入沉思。
过了一会儿,他说道:“你的意思是,我造反的事情传达上去,朝廷不会重视。而山南的郡兵想立功,会急功近利地来攻打我?”
李元点点头:“朝廷斗争激烈,太后、皇帝、外戚、宦官、三公九卿、诸侯之间甚至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三十多年前太尉方犰甚至引私兵杀入皇宫诛杀宦官及皇帝党羽,弄成了一次腥风血雨,朝廷因此下令四处逮捕与之有牵连的人,九姓十三望以及诸多名门世家,乃至于地方诸侯王国有不少人被追捕杀掉,拢共死了十多万人,局势最动荡的时候,各地世家差点举兵造反。”
“后来还是司徒李为、司空周武等诸多公卿联合太后废了秦厉帝,改立厉帝的幼弟,当今天子的父亲为新皇才平息了动荡。”
“如今时过境迁,当今天子九岁继位,才短短六年时间,朝堂为太皇太后及诸多公卿把持。”
“他们之间也内斗不止,虽然眼下太皇太后势力依旧最大,可谁都知道她已经八十余岁,身子骨大不如前,对朝堂的掌控也大大衰弱。”
“一旦太皇太后死了,少年皇帝想要揽权,朝堂诸公也都不是省油的灯。”
“届时势必又是一番腥风血雨。”
“大王想想。”
他最后看向李晋,笑着说道:“朝堂会为了离他们两三千里外的偏远南方之地而团结一致,大动干戈吗?”
李晋听得十分认真,将对方说的话全都听在耳朵里,记在心里分析。
甚至不止是他。
胡紘和杨云也听得仔细,甚至都不敢深呼吸,生怕打扰到李元说起这些密事。
事实上李晋从胡紘杨云他们那里得到的信息很少。
就只知道大秦如今国祚314年,历经19位皇帝,今年为新平元年。
倒不是说当今天子才刚刚登基,而是大秦这边的皇帝年号并不像明清那样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年号会时常变动。
因而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能存在两个,甚至多个年号也是常有的事情。
除了少数长寿的大秦皇帝可能用的年号比较久一些,比如六十多年前那位秦孝恭帝活了六十多岁,在位近五十年,用长兴年号长达二十六年以外。
其余大秦皇帝多的在位个二三十年,少的在位一两年甚至几个月,年号可能几年一变,乃至于一年一变也是有。
当今天子9岁登基,当了6年傀儡皇帝,现在15岁,年号就变过三次。
第一次是登基时,年号昭文,等到11岁登基2年后,又改为元宁,等到去年年底,改今年年号为新平。
这其实与国事有关。
比如元宁这个年号,是戎狄单于进贡,与天子联姻,太皇太后于是安排赵家宗女嫁给单于,于是改年号元宁,表示秦狄关系转折,进入和平时期。
然而和平没持续太久,两年后戎狄单于死了,新单于与大秦敌对,双方再次开启战事,直到去年才结束,便改年号新平。
而除了年号,以及听闻大秦西北发生了持续一年多的战事以外。
朝堂内部发生什么,大秦上头有什么政策,现在哪些人当政,哪些人掌权,他们是一概不知。
甚至别说朝堂了,就算是楚州,山南郡郡内的很多事情,他们都不清楚。
倒不是说胡紘这个读书人,还有杨云这个县丞没见识。
而是根本没机会见识到。
现代社会消息那么发达,都还有人连自己县的县长,自己市的市长是谁都不知道,更别说古代了。
然而现代社会只要你想去了解,那还是能够在网上随便一查就能查到。
可在古代消息闭塞,除非专门去针对性地散播消息,否则只要没有那种昭告天下的政令传达,底层百姓几乎不可能知晓上层权贵斗争情况。
并且即便是昭告天下,南方地处偏远,朝廷的公文快则十天半月,慢则可能一两个月才可能传达下来,消息具备严重滞后性。
这还算好的了。
李晋那个世界西汉时期,西北的居延县,后世内蒙的额济纳旗一带,离西汉首都长安约1000公里。
中途都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草原,少有丘陵和山岭。
但即便如此,要想把消息传回长安,也需要足足两个多月,平均每天才走不到15公里。
而像交趾、安南,也就是越南那些更加偏远的地方,在两汉时期,想把消息传回长安、洛阳,往往可能需要数月之久。
甚至不止两汉,北宋侬智高造反,4月份起兵,5月份到10月份之间,在广西和广东二地四处攻略地。
消息直到4个月后的8月份才被宋仁宗赵祯知道,赵祯立即派狄青平叛,狄青急急忙忙率领大军南下,于次年的2月份在广西南宁一带大败侬智高。
可见相比于北方平原隔壁草原地区,南方这些群山峻岭的道路不知道难走多少倍,消息也闭塞不知道多少倍。
更何况上层之间的斗争往往都是内部斗争,没有影响和波及下层百姓。
消息自然也就传递不下来。
因此虽然胡紘和杨云也只是隐约听说过三十多年前有过动荡,朝廷说是方犰,后来又说厉帝无德。
里头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他们还真不知晓。
眼下好不容易遇到一个真正上流权贵的嫡系子弟,知道上层权贵间的秘闻,那自然是伸长了脖子认认真真地听,来了解大秦内部真正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