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的病情愈发沉重,皇宫内外人心惶惶。东宫之中,朱文奎日夜守在乾清宫外,眉头紧锁,时刻关注着父皇的病情和朝堂的动态。
齐泰、黄子澄和卓敬三位大臣也在各自的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着。齐泰加强了京城的戒备,增派了士兵在各个重要路口和皇宫周围巡逻,防止有人趁机生事。同时,他派出密探,加紧追查那些神秘人物的下落,试图揭开他们背后的势力。
黄子澄则在翰林院中组织了一场小型的会议,邀请了几位仍然支持削藩的翰林学士。他慷慨激昂地说道:“诸位,如今皇帝病重,朝堂之上谣言四起,那些反对削藩的势力妄图破坏我等的努力。但我们不能退缩,削藩乃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是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宁。我们要在朝堂上继续发声,让更多的人明白削藩的必要性。”
几位翰林学士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决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联名上书,向朱允炆和朱文奎表明他们支持削藩的决心,同时也希望能够稳定朝堂的局势。
卓敬则在经济上对燕王朱棣展开了进一步的限制。他通过调查,发现燕王与一些富商的交易渠道,于是暗中派人拦截这些交易,没收了部分物资。同时,他还向朱文奎建议,对北平周边的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监管,防止燕王继续囤积物资和财富。
“殿下,通过切断燕王的经济来源,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他的实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分化瓦解他与那些富商的关系。”卓敬在东宫向朱文奎说道。
朱文奎点了点头,说道:“卓大人,你的建议很好。我们要继续加强对燕王的经济限制,同时,也要关注他的军事动向。齐大人和黄大人那边,也要密切配合,稳定朝堂局势。”
然而,燕王朱棣并没有坐以待毙。他得知朝廷对他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后,勃然大怒。他召集了北平周边的藩王和将领,商议对策。
“那些朝廷的奸臣,竟敢如此对待本王。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必须起兵反抗,夺回属于我们的权力。”朱棣愤怒地说道。
道衍和尚在一旁劝说道:“王爷,如今皇帝病重,朝廷内部尚未稳定。我们此时起兵,虽然有一定的胜算,但也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我们还是要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一旦朝廷出现内乱,我们便可趁机而起,一举夺取天下。”
朱棣听了道衍和尚的话,虽然心中有些不甘,但也觉得有道理。他决定暂时按兵不动,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
在乾清宫中,朱允炆的病情已经到了十分危急的地步。太医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朱允炆的生命一点点消逝。朱文奎守在父皇的病榻前,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父皇,您一定要坚持住。儿臣会处理好一切,不会让您失望的。”朱文奎轻声说道。
朱允炆微微睁开眼睛,看着朱文奎,用尽最后的一丝力气说道:“奎儿,削藩之事……不可半途而废……你要……你要守护好大明的江山……”说完,朱允炆便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朱文奎悲痛欲绝,他大声呼喊着:“父皇!父皇!”然而,朱允炆再也听不到他的呼喊了。
朱文奎强忍着悲痛,肩负起了皇帝的重任。他深知,此时的大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削藩之事更是刻不容缓。
“王忠,传旨,让齐泰、黄子澄和卓敬立刻进宫。”朱文奎说道。
不久之后,齐泰、黄子澄和卓敬便匆匆赶到了皇宫。他们看到朱文奎身穿孝服,一脸悲痛,但眼神中却透露出坚定和决绝。
“陛下,节哀顺变。如今当务之急是稳定朝堂局势,继续推行削藩之事。”齐泰说道。
朱文奎点了点头,说道:“朕知道。朕决定,削藩之事绝不停止。齐大人,你继续追查那些神秘人物,务必将他们背后的势力一网打尽。黄大人,你在朝堂上要稳定人心,继续为削藩之事造势。卓大人,你从经济上对燕王进行更严格的限制,削弱他的实力。”
三位大臣领命而去,他们知道,这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他们愿意跟随朱文奎,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了天下百姓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