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怀玉!公孙明直与高桓权两部,如今身在何处?”

与刘谨商议完降兵事宜,李想立刻着手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大唐眼下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唯有将后续的战事也一一摆平,此次东征才算功德圆满。

“回王爷,公孙明直的兵马已至平壤以西两百里,预计后日傍晚可抵城下。”

“高桓权则借着攻克汉城的余威,正全速北上,最快明日入夜便可抵达平壤东南。”

“此外,新罗大军也已入境,正沿着公孙明直撤退的路线大肆扩张。”

高桓权的军中,遍布着锦衣卫的眼线。

其麾下头号大将贺建,更是对李想唯命是从。

因此,高桓权的一举一动,在李想面前几乎是透明的。

至于公孙明直和新罗的动向,凭借锦衣卫在高句丽经营十年的根基,掌握几万大军的行踪并非难事。

“将公孙明直的行踪透露给梅川秋一和贺建,命他们说服高桓权,在公孙明直必经之路上设伏,务必先将这支高句丽精锐击溃。”

“最好能将其逼退,让他们和新罗人重新纠缠到一处。”

“只要时机一到,让公孙明直得知平壤已失,他除了后撤别无选择。”

秦怀玉的脸上不禁流露出敬佩之色。

李想这一连串的安排,实在是妙到毫巅,新罗、百济、倭国、高句丽,几方势力仿佛都成了他棋盘上的棋子。

“待解决公孙明直之后,让梅川秋一和贺建带高桓权来见我。此人若是不识时务,我不介意他们只带来一颗头颅。”

高桓权的五万大军,有八成兵力都掌握在以贺建为首的隋朝旧部手中。

李想若想取他性命,易如反掌。

想来高桓权不会如此愚蠢。

“王爷深谋远虑,高句丽的未来已然在您的规划之中。”

“届时,高桓权盘踞汉城一带,高藏王坐镇平壤周边,而逃亡的公孙明直与渊盖苏文则占据残余之地。”

“如此三足鼎立,相互制衡,谁敢破坏这个局面,谁就是我大唐的敌人!”

……

“大郎何必心急如焚?我们最迟后日便可抵达,平壤城守军众多,固若金汤,唐国水师那点兵力,绝无可能将其攻破。”

“莫离支之所以催促我等回师,不过是想瓮中捉鳖,内外夹击,一举歼灭来犯之敌,让大唐再不敢生出觊觎高句丽之心。”

平壤城外,公孙明直与渊邵在行军大帐中相对而坐,享用着晚餐。

虽在征途,但毕竟身处国内,桌上的酒肉还算丰盛。

然而,渊邵却全无胃口。

于他而言,此次出征已深入新罗腹地,连克数城。

眼看灭国之功近在咫尺,却突然收到一纸命令,要他调转矛头先去平壤城对付唐军,再去水原城清剿叛逆,这让他心中满是不甘。

“道理是如此,可终究是功败垂成,留下了莫大遗憾。想必新罗人此刻也已得知唐国出兵的消息,抵抗之心只会愈发顽固。下一次再想灭掉他们,恐怕要难上加难了。”

高句丽与百济联手,共击新罗;而新罗女王曾亲赴大唐,据说还带回了一批精良兵器。

显而易见,唐国此次兴兵,与新罗脱不了干系。

这已然演变成了大唐与新罗联军,对抗高句丽与百济联军的局面。

这是渊邵最不愿看到的形势。

“大郎,我倒有不同看法。国内今年屡生变故,人心浮动,正好借此机会,让那些对莫离支心怀二意之辈自行跳出来,届时我们便可将其一网打尽。”

“待到国内局势尽在莫离支掌握之中,再挥师南下征讨新罗,所能动用的力量,必将远胜于今。”

公孙明直对未来的仕途充满了信心。

“但愿如此吧!只是那高桓权竟从王宫逃脱,如今在水原城兴风作浪,实在可恨。”

“待我们收拾了唐军,定要让那群叛军尝尝厉害,让他们明白谋逆造反的下场!”

对于自家废黜高建武、另立新王的举动,渊邵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我们这次带来的,皆是国内百战余生的精锐勇士,对付区区两万多唐国水师,简直是牛刀小试。”

“最多三日,我们便能解决他们,然后掉头去寻高桓权的晦气。”

公孙明直并非不知大唐国力强盛。

倘若大唐倾国来犯,他自然会感到棘手。

但如今不过来了两万水师,他便丝毫未放在心上。

他甚至觉得,大唐此举无异于自投罗网,是送上门来的功勋。

……

“太子请看!此地是公孙明直部回援平壤的必经之路,乃天赐的绝佳伏击之所。”

“这里的地形极利于我军藏匿,只需等其全军入谷,我们号令一响,两头堵截,定能杀他个片甲不留。”

“更关键的是,在这狭长的山谷内,公孙明直的精锐铁骑将无用武之地。”

贺建立于一幅舆图前,向高桓权详细阐述着自己的计策。

趁机剪除高句丽的精锐主力,如此良机摆在面前,高桓权没有理由拒绝。

他已获悉唐军现身平壤的消息,自觉击败渊盖苏文的把握又大了几分。

当然,贺建隐瞒了一个关键信息:大唐早已攻陷平壤。

“此计甚妙!唯有除掉公孙明直这支劲旅,我们方能无后顾之忧地围攻平壤。趁他们尚不知我军已至平壤左近,给他们致命一击,届时平壤便唾手可得了。”

高桓权虽不谙兵法,却也煞有介事地在图上指点江山,以示自己胸有丘壑。

总不能让属下觉得主君连这点谋略都看不懂,那也太失颜面。

“太子圣明!我军一路行来,队伍日益壮大,如今除去各地守军,可调动之兵力已逾五万。”

“以逸待劳,有心算无心,趁公孙明直部下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之际发动突袭,必能大获全胜。”

贺建脸上堆满恭维之色,心中却暗自冷笑。

在他眼中,高桓权这五万之众,真正具备战力的不过万人,其中更有两三千是前隋遗民的后裔。

那些他早先联络过的隋人后裔,见他如今成了高桓权麾下统帅,便纷纷前来投奔。

过去是看不到希望,只能认命,如今机遇乍现,人心自然思变。

这并非见风使舵,不过是乱世求存的本能罢了。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