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渊明虽然没有望远镜,但战场的剧变他看得一清二楚。
己方十几万大军,竟被两三万唐军追着打得抱头鼠窜。
这景象,实在太过诡异。
他虽然清楚这十几万靺鞨、室韦联军中,大半都是战力低下的牧民,但毕竟是十几万的人数优势。
怎么会如此不堪一击?
难道说……
一个可怕的念头在渊明心中升起。
唐军战力如此恐怖,又出现在此地,是否意味着……辽东城已经陷落?
周边的城池都已尽归大唐?
自己离开平壤才一个多月,天下局势竟已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郎!快撤!再不走就晚了!”
渊明身旁的贴身护卫急忙调转马头,大声催促。
趁着唐军主力正与残余的联军纠缠,此刻正是逃离的绝佳时机。
“二郎,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大不了回去受莫离支一顿责罚,可若留在这里,性命都将不保!”
“唐军太过猖狂,今日是我小觑了他们!哼,此仇不报,我誓不为人!”
渊明嘴上放着狠话,为自己的溃败挽回一丝颜面,但内心早已被恐惧填满。
大唐何时变得如此强大了?
十几万联军,在两三万唐军面前竟如土鸡瓦狗。
这一仗,以后还怎么打?
必须立刻赶回平壤,将这个惊天的消息告诉阿耶。
对!
我不是临阵脱逃,我是为了传递军情。
渊明在心中反复对自己强调这个念头,直到自己也深信不疑,这才心安理得地拨转马头,向着平壤的方向疾驰而去。
由于整个战场上都是四散奔逃的联军骑兵,渊明的离去并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直到战后清点战场时,李世民才得知,这支援军的幕后主使竟是渊明。
不过,事已至此,这些都已无关紧要。
大唐的胜利,已是板上钉钉。
夜幕低垂,牛进达终于完成了初步的战果清点,前来向李世民禀报:“陛下,此役我军大获全胜,生擒敌军五万有余,斩杀及重伤者不下两万,另有五六万残兵向四野溃散了!”
“竟让那群人逃了,倒是便宜他们了!”
李世民对今日的辉煌战果极为满意,但言语间仍流露出未能将敌军一网打尽的些许遗憾。
他也深知,在广袤的草原上交锋,若无绝对的兵力优势形成合围,想全歼对手几乎是痴人说梦。
如大唐这般以数万之师击溃十余万大军,且俘获甚众,已是千古罕闻的奇功。
“陛下,末将倒觉得,放走这数万人未必是坏事。”
牛进达躬身道,“他们正好成了我大唐天威的活信使,经由他们之口,我军大胜的消息会迅速传遍辽东,足以瓦解余下敌军的斗志。”
“后续的战事,或许能因此省去不少力气。末将愚见,我军不如先回白岩城休整数日,同时将降卒安置妥当,以防他们日后再生事端。”
李世民沉吟片刻,认可了牛进达的看法。
击溃了这支援军主力,意味着辽东再无能与大唐抗衡的机动力量。
让胜利的消息先飞一会儿,确实能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言之有理。”
李世民颔首道,“恰好前几日听想儿提及,他已安排南北高句丽的新立二王派遣使者,前往各城池劝降。”
“如今再添上我军大破援军的捷报,想必那些原本还心存幻想的城主,该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了。”
“正是如此!燕王殿下此计,简直是神来之笔,兵不血刃便摧垮了高句丽人的心防。”
牛进达的语气中满是叹服,“无论他们是高藏王的拥趸,还是高桓权的支持者,都已失去了继续抵抗的理由。”
“即便是渊盖苏文的那些死忠,恐怕也要借此机会重新站队,要么去平壤,要么去汉城,再不然,就只能去新罗边境追随渊盖苏文了。”
见牛进达对李想的谋划如此推崇,李世民心中更是满意,便将更深层的布局道出:“无论他们投奔何方,对我大唐掌控辽东都是好事。”
“想儿已上奏于朕,建议以鸭绿江为界,将江西之地全部划入我大唐疆土,新设辽东道。同时,即刻动工,修建从幽州至营州、再至辽东城的水泥驰道。”
“并鼓励长安的商贾来此开设工坊,朝廷可免其三至五年税赋,作坊土地亦由官府无偿划拨。”
“至于半岛本身,想儿的建议是,分别册封南北二王,承认其国祚,令其合法并立。”
“与此同时,我朝水师在平壤、汉城等地设立军港,长期驻扎,确保半岛局势始终在我掌控之内。进达,你以为此策利弊如何?”
李世民虽已采纳了李想的方案,却仍想听听这位沙场老将的意见。
他原本的雄心是彻底覆灭高句丽,完成前朝未竟之功,为李唐江山再添一重天命所归的法统。
但他也清楚,半岛山多地少,百姓贫苦,且人心归附非一日之功,强行吞并恐得不偿失。
“陛下,燕王殿下此策,高明至极!”
牛进达毫不犹豫地赞同道,“半岛之上,旧有新罗、百济,今有南北高句丽,再加上渊盖苏文的势力和渡海而来的倭人,局面必将纷繁复杂,相互掣肘。”
“半岛越是混乱,便越能凸显我大唐的安宁与强大。此外,半岛人口众多,战乱一起,饥荒遍地,届时必有无数人为了活命,主动奔赴我大唐。”
“这正好可以解决长安等地用工紧张的难题。”
与李想接触多了,牛进达的思路也开阔了许多,在他看来,凡是对大唐有利之事,便值得去做。
“朕也是这般考量!”李世民一锤定音,“那就依此策办理。明日朕就派人返回长安,让工部着手规划驰道之事。”
“随军而来的商队,也可让他们在各城挑选商铺,让他们在此地扎下根来,辽东才能真正成为我大唐的辽东,而不是数十年后又被他人窃据。”
牛进达趁机进言:“陛下,若要长治久安,末将以为教化须得先行。”
“应当让教育部和长安各书院遴选一批学子前来辽东,兴办蒙学,让此地百姓皆习我唐言,诵我唐诗,以身为唐人为荣,方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此外,吏部或可扩大明年春闱取士的名额,选派更多青年才俊来此地为官,用新学之法经营辽东,使其成为人人向往的富庶之地,而非像岭南那般,令人谈之色变。”
“说得好!”李世民龙颜大悦,“进达此言,乃老成谋国之论,正合辽东实情。朕早有心扩大科举,打破世家对官场的垄断,如今倒是个绝佳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