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李世民挥师北上,不费吹灰之力便将玄菟城收入囊中。
每攻下一城,便需分兵驻守。
为防兵力过度分散,李世民决定在玄菟城暂作停留,整顿城防,再图谋北面的新城。
然而,未等他大军开拔,新城城主竟已亲自率领守军,跋涉百里前来玄菟城投降。
兵败如山倒。此次征伐高句丽,让李世民对这四个字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体会。
“陛下,如今仅余木底城尚在敌手。只要拿下此城,再向东进取国内城,辽东境内便再无高句丽成气候的抵抗力量了。”
牛进达心情愉悦,此番出征的顺利程度远超预期。时值七月初,主要战事已基本结束。
他们通过飞鸽传书得知,燕王李想已处理完鸭绿江以东的事务,正率部向辽东城进发。
平壤道行军大总管麾下的主力为水师,此刻仍在汉江、大同江与鸭绿江上执行任务,待李世民班师回朝时方会一同返回登州。
因此,真正随李想前往辽东的陆路兵马不过七八千人。
但随着乌骨城的意外陷落,李想前往辽东城的道路已畅通无阻,再无势力能威胁其安全。
“段移石那小子来信说他已向国内城进军,朕估计,只需我军拿下木底城,辽东大局便可定矣。”
李世民对段移石颇为了解,相信他拿下国内城不成问题。
“若真如此,辽东的治理问题便可提上日程了。”
牛进达言及此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李想的身影。
设立辽东道,是李想在出征前便提出的构想。
但如何具体实施,如何避免辽东道沦为如岭南道那般人人避之不及的偏远之地,李想当时并未详述。
或者说,在当时那种战云密布的氛围下,无人有心去听他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设想。
毕竟,高句丽乃当世强国,岂是轻易就能征服的?
“嗯,朕已在斟酌辽东道的官员人选。但要将此地建设得繁荣富强,绝非易事。朕很想听听,想儿对此究竟有何良策。”
尽管辽东尚有残余城池未克,李世民心中已无半分忧虑。
高句丽在辽东已无任何具备号召力的人物,亦无强大的军队。
不客气地说,唐军接下来的任务,不过是接收城池,巡视这片辽阔壮丽的河山。
这片自汉代失落的故土,终于将重归中原王朝的怀抱。
李世民暗下决心,绝不容许任何人再将它从版图上丢失。
“陛下,段将军求见!”正当李世民沉思之际,侍卫入内通报。
“段将军?哪位段将军?”李世民在脑中过了一遍,一时没想起是谁。
“是段移石,段二郎。他正在城外,还带着万余兵马。”
“嗯?他怎会在此?”李世民闻言一愣,旋即似有所悟,神色一变,“快,速速宣他觐见!”
他曾准许段移石前往平壤驰援李想,但后来得知李想根本无需救援。
那么,段移石此刻出现在玄菟城,其背后的意义便非同寻常了。
难道,真的如自己所想的那样?
李世民心中充满期待,翘首以盼。
段移石面见李世民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他接连攻克国内城、木底城等高句丽重镇,论功劳,在这次东征大军中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眼下这个节骨眼,不论他用的是何种手段拿下城池,功劳簿上都必然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甚至数百年后,国内城与木底城的地方志上,也少不了会记载段移石的功绩。
“启禀陛下,事情是这样的。末将抵达乌骨城时,高句丽降将齐节已然将其攻下。随后,末将又遇到了水师的周大福,才知晓了平壤那边的战况。”
“既然燕王殿下那边无需驰援,末将便自作主张,转而率军攻打国内城,还请陛下降罪!”
段移石口中虽说着“请陛下降罪”,但那神情却没有半分做错事的自觉。
李世民自然也不可能真的责罚他。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在乌骨城遭遇新情况,洞悉了想儿的最新动向后,临时变动行军方略,此乃兵家常事。”
“那乌骨城乃辽东通往平壤的咽喉要道,素有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名;而国内城更是高句丽旧都之一,战略意义重大;即便是木底城,亦是高句丽北方的军事与商业中心。”
“如今这些城池尽归我手,朕奖赏你尚且不及,又怎会降罪?”
且不说段移石是段志玄之子,即便只是寻常将领立下如此赫赫战功,李世民也断然不会责罚。
大唐军队之所以战力非凡,与李世民给予将领们足够的自主权密不可分。
这与宋朝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一品武将的调兵之权,竟还不如一个七品文官。
“陛下,此次东征,齐节、泉志勇等高句丽降将亦是功不可没,末将恳请陛下对他们酌情厚赏。”
段移石确认李世民并无怪罪之意,便立刻开始为麾下争取起好处来。
当然,他此举也是出于长远考虑,认为安抚高句丽降将,有助于辽东局势的快速稳定。
至于日后朝廷如何削弱这些高句丽将领的权力,那都是后话了。
观之如今长安城中的武将构成,无论是突厥人、薛延陀人还是高句丽人,只要真心为大唐效力,李世民从不吝惜荣华富贵。
“乌骨城由齐节率部攻克,功劳不小;泉志勇更是直接率国内城军民归降,起到了极佳的示范作用。待到大军班师回朝之日,朕必有重赏。”
李世民心中对如何治理辽东尚未有全盘定计,因此不急于此刻便论功行赏。
然而,段移石揣测,陛下或许是顾虑大唐刚拿下辽东,便重用高句丽将领,恐会导致辽东依然是辽东人的天下。
于是,他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陛下,燕王殿下已在平壤扶持了北高句丽,汉城扶持了南高句丽,如今鸭绿江以西皆为我大唐疆土。”
“齐节与泉志勇这些高句丽将领,初期可留用于辽东,以安抚人心。但末将以为,可采取异地任用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