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内,监测仪器发出规律的滴答声。
朱城主已经脱离危险,但脸色依旧苍白如纸。
林婉仪守在床边,眼角还带着未干的泪痕,手中的绢帕被攥得紧紧。她望向窗外儿子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既为丈夫的病情担忧,又为儿子的执着心疼。
“君君。“
”林婉仪轻声唤道,声音在安静的病房里显得格外清晰,你父亲醒了,想和你谈谈。
朱君君转身走进病房,在父亲床前坐下。
阳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朱鸿峥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虚弱地睁开眼,目光却异常清明:“我想了一夜。也许,是我太固执了。”
这句话让朱君君和林婉仪都愣住了。
向来强势的朱城主,从未在人前示弱过。
病房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打破这份寂静。
“我这一生,总在追求所谓的门当户对。”朱鸿峥缓缓说道,声音虽轻却字字清晰。
“可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我才明白,什么家世地位,都比不上真心相待。”
他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在回忆什么遥远的往事。
林婉仪握住丈夫的手,眼中闪过欣慰的光。
她轻声说道:“你能这么想就好。孩子们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决定吧。”
朱君君却保持沉默,他知道父亲的妥协背后,必然还有条件。
他了解父亲,这个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男人,从不做没有退路的决定。
“我可以接受你和她交往。”朱城主直视儿子的眼睛,目光锐利如昔。
但有一个条件:三年内,如果你们还能保持现在的感情,朱家就正式接纳她。
这是一个试探,也是一个考验。
朱君君明白父亲的用意,他既不想与儿子彻底决裂,又不愿轻易放弃对家族传承的坚持。
三年的时间,足以检验一段感情的真伪,也足以让热血冷却、让激情褪去。
“好”朱君君郑重地点头。果真如他想的一样,背后肯定有条件。不过他需要这个缓冲期,不仅是为了让家人接受封丽平,更是为了确认自己的心意。
窗外,晨雾正在渐渐散去,城市的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这一刻,他仿佛也看清了自己内心的方向。
与此同时,老街的清晨一如既往地热闹起来。
早点摊的蒸笼冒着热气,卖豆浆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封丽平正在烧烤店里忙碌地准备食材,小晏在一旁帮忙串着肉串。
波波坐在柜台后写作业,时不时抬头看看忙碌的妈妈。
“老板娘,朱先生今天会来吗?”小晏试探着问道,手中的竹签不小心刺到了手指。她轻轻叫了一声,赶紧把手指含在嘴里。
封丽平头也不抬,继续熟练地翻动着烤架上的肉串:“他家里有事,这几天都不会来了。”
语气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昨晚朱君君匆匆离开时的神情,让她隐约感到事情不简单。
游江端着两碗新研制的麻辣小面兴冲冲地进来:“封老板,小晏,快来尝尝我今天的新配方!这次加了独门秘制酱料,保证让你们回味无穷!”
游江的围裙上沾着面粉,脸上却洋溢着得意的笑容。
就在这时,封丽平的手机响了。她擦擦手,从围裙口袋里掏出手机,看到是朱君君发来的短信。
“父亲已无大碍。今晚老时间见。”简洁的措辞却让封丽平松了口气。
封丽平的手指在屏幕上停顿片刻,回复了一个简单的“好”字。
她不知道朱家发生了什么,但从朱君君简洁的措辞中,能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这种默契,是在这些日子的相处中慢慢形成的。
这一整天,封丽平都有些心不在焉。她在担心朱君君,也在思考他们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
每次朱君君来到店里,她都能感受到那种超越普通朋友的眼神交流,但两人都默契地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就像渝城的雾,朦胧而含蓄,却自有其独特的韵味。
当晚,朱君君如约而至。
他看起来疲惫但平静,点了常吃的几样烤串,坐在老位置上。
店里的灯光温暖而柔和,与窗外渐浓的夜色形成鲜明对比。
“你父亲还好吗?”封丽平递过一杯热茶,轻声问道。茶香袅袅升起,在两人之间萦绕。
朱君君点点头,将父亲的条件简单告知,但省略了家族企业的具体规模和父亲发病的细节。
他不想给封丽平太多压力,就像他从不询问她过去的婚姻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重要的是现在和未来。
封丽平沉默地听着,手中的抹布无意识地擦拭着已经干净的桌面。
她早就猜到朱君君家境不凡,但没想到会优越到需要考验感情的程度。
这种差距,让她心里泛起一丝不安。
“所以,这三年?”封丽平欲言又止,目光不自觉地飘向正在写作业的波波。
“这三年,我们可以慢慢了解彼此。”朱君君接过话头,声音平静而坚定。
没有压力,没有承诺,只是自然地相处。他的目光落在封丽平脸上,带着少有的温和。
这个提议出乎封丽平的意料。
她原以为朱君君会趁势表白,或者提出更明确的关系定位。
但他却选择了最温和的方式,给了她足够的尊重和空间。
这种体贴,让她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要得”封丽平终于露出笑容“就按你说的办。”
简单的几个字,却承载着厚重的信任。
这一刻,两人之间仿佛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梁,不需要言语的承诺,却比任何海誓山盟都更加牢固。
窗外,老街的灯火次第亮起,为这夜色平添了几分温馨。
接下来的日子,朱君君来烧烤店的频率恢复了正常,但他的举止更加自然随意。
有时他会带来一些新鲜的食材,说是朋友农场的特产;有时则会给波波带一些绘本和画具。
这些细小的举动,让烧烤店渐渐有了家的氛围。
波波对朱君君的依赖越来越明显。
她会在朱君君到来时兴奋地展示自己的画作,会在遇到难题时主动向他求助。
封丽平看着这一幕,心中既温暖又复杂。
她感激朱君君对波波的疼爱,又担心这种依赖会给彼此带来负担。
一天傍晚,波波神秘兮兮地递给朱君君一幅画。画上是三个人:穿着围裙的封丽平、扎着马尾辫的波波,以及穿着西装的朱君君。三人的手牵在一起,背景是熟悉的烧烤店,门前还画着一只小恐龙。
“这是我们的家。”波波天真地说,眼睛亮晶晶的,满是期待。
朱君君接过画,眼眶微微发热。他摸了摸波波的头,轻声道:“谢谢,这是叔叔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不易察觉的感动。
封丽平恰好看到这一幕,急忙上前想解释什么,却被朱君君的眼神制止了。他小心地将画折好放进口袋,仿佛那是什么珍贵的宝物。这个细微的动作,让封丽平心中的防线又松动了几分。
游江对朱君君和封丽平之间微妙的变化浑然不觉,依旧每天变着花样地讨好小晏。
他最新想出的主意是组织一次老街邻里联谊活动,美其名曰促进商户之间的交流,实则想创造与小晏独处的机会。
“封老板,朱老板,这周末我打算在面馆后院搞个烧烤派对,大家都来热闹热闹!”
游江兴致勃勃地宣布,手里还挥舞着刚刚设计好的邀请函。
小晏第一个表示支持,她正愁找不到机会和朱君君多接触。
封丽平有些犹豫,但看到波波期待的眼神,还是点头答应了。朱君君原本想拒绝,但见封丽平答应了,也就随和地应了下来。
周末的派对比想象中热闹。
游江精心装饰了后院,挂满了彩灯和灯笼。
各家商户都带来了拿手好菜,长长的餐桌上摆满了美食。老街的邻居们聚在一起,气氛温馨而融洽。
朱君君出乎意料地展现了他的烧烤手艺,引得众人连连称赞。
封丽平在一旁帮忙,两人配合默契,仿佛合作多年的搭档。
游江看在眼里,终于后知后觉地察觉到了什么,但很快又被小晏的笑容吸引了过去。
“看不出来朱老板还有这一手。”封丽平笑着打趣,递过一串刚烤好的蘑菇。
朱君君翻转着手中的肉串,火光映照着他的侧脸:“在国外留学时,经常和同学一起烧烤。算是练出来的。”
他接过蘑菇,自然地尝了一口,“味道不错。”
这一刻,封丽平仿佛看到了朱君君不为人知的一面。
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企业高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种发现,让她感到莫名的安心。
派对结束后,游江醉醺醺地拉着小晏的手,说要送她回家。
小晏红着脸挣脱开,躲到了封丽平身后。朱君君看着这一幕,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我送你们回去吧。”他很自然地对封丽平说。这句话不再是客套,而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关切。
冬天的渝城多雨。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烧烤店提前打烊。
封丽平正在收拾店面,发现波波的作业本落在了学校。
雨势越来越大,敲打着店面的遮阳棚,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
“我去拿吧。”朱君君不知何时出现在店门口,手中拿着一把黑色的雨伞。他的西装外套微微湿了,显然是匆忙赶来的。
雨势很大,朱君君回到店里时,浑身已经湿透,但波波的作业本却被他用塑料袋包得好好的,一滴水都没有沾到。这个细节让封丽平心头一暖。
封丽平连忙拿来干毛巾,下意识地帮他擦拭头发。这个亲密的动作让两人都愣住了。朱君君握住她的手腕,目光深邃。雨声淅沥,店里只有他们两人,气氛忽然变得微妙起来。
“丽平”他第一次直呼她的名字,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清晰,这几个月,是我人生中最真实的时光。
封丽平没有挣脱,只是轻声问:“为什么是我?”这个问题在她心里盘旋已久,此刻终于问出口。
“因为在你面前,我不需要伪装。”朱君君的回答简单却真挚:“和你在一起,我才感觉到自己是活着的。”他的手掌温暖而有力,传递着令人安心的温度。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告白,却比任何甜言蜜语都打动人心。
封丽平的眼眶湿润了,她轻轻点头:“我也是。”
简单的三个字,承载了太多的情感。
没有拥抱,没有亲吻,只有交握的双手和默契的眼神。
这一刻,他们知道,有些感情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誓言,只需要细水长流的陪伴。窗外的雨声仿佛为这份默契伴奏,奏出一曲温柔的乐章。
春节过后,渝城迎来了最美的春天。老街两旁黄角树焕发了新颜,嫩叶铺满青石板路,踩上去沙沙作响。
朱君君和封丽平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再是店主与顾客,也不是恋人,而是一种超越友情、近似亲人的默契。
朱君君开始参与到烧烤店的日常经营中,用他的商业眼光帮助封丽平优化菜单和管理流程。
封丽平则教会了朱君君如何辨别食材的新鲜度,如何掌握火候。这种互补,让彼此的生活都变得更加丰富。
波波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进步,尤其是在朱君君辅导的数学科目上。她开始自然地称呼朱君君为“叔叔”,仿佛他本就是家中的一员。这种潜移默化的接纳,比任何形式上的认可都更加珍贵。
小晏对朱君君的幻想渐渐褪去,开始接受游江笨拙但真诚的追求。
老街的邻里们都说,这是他们见过最登对的一对。
生活的轨迹,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
朱城主的身体逐渐康复,偶尔会悄悄来到老街,远远地看着儿子在烧烤店里忙碌的身影。
有一次,封丽平发现了他,主动邀请他进店坐坐。那次的谈话很简短,但朱鸿峥离开时,脸上带着释然的微笑。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儿子会选择这个看似普通的女人——因为她有着朱家人最缺乏的真实和温暖。
初夏的夜晚,朱君君和封丽平并肩站在烧烤店外,看着老街的灯火依次亮起。
有风拂过,带来阵阵花香,与烧烤店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构成独特的生活气息。
“三年之约,你还记得吗?”朱君君轻声问,目光落在远处朦胧的江面上。
封丽平微笑:“记得。但我觉得,重要的不是约定的期限,而是我们在一起的每一天。”
她的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柔和。
这就是他们的选择,不急于定义关系,不执着于结果。
就像渝城的雾,来了又散,散了又来,永远笼罩着这座山城,却也永远挡不住人们前行的脚步。
有些感情,不需要标签,只需要真心。
“明天见。”朱君君说,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温柔。
“明天见。”封丽平回应,眼中含着笑意。
简单的告别,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他们的故事,就像这条老街一样,平凡中带着温暖,简单中藏着深情。
而最好的部分在于故事还在老街的烟火气中,一页页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