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几天里,随着碧磷妖蟒袭击事件被证实,整个坊市的物价立刻发生了剧烈的波动。
所有用于防御的符箓,比如能够短时间内提升身体防御力的金刚符、形成小型灵力护罩的护身符、以及能够隐藏自身气息的隐匿符,还有那些攻击性的符箓,比如能释放火球的火焰符、能召唤雷电的雷击符,以及用于治疗伤势的丹药,比如能够加速灵力恢复和轻微治疗内伤的回春丹、能够快速愈合外伤的生肌散,这些物资的价格几乎是应声暴涨,瞬间就翻了好几倍,而且经常是刚一摆上货架,就立刻被抢购一空,根本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那些能够布置防御或者困敌阵法的阵盘,以及各种攻击型或者防御型的法器,价格也随之大幅度飙升,同样变得非常抢手。
整个坊市内部,人心惶惶,几乎所有修士在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全都围绕着那头神出鬼没、实力恐怖的碧磷妖蟒。
低级的修士们根本不敢再轻易离开坊市的保护范围,甚至连在坊市内部行走时,都显得格外小心翼翼,眼神中充满了警惕,仿佛那头妖蟒随时可能从某个角落里冲出来一样。
一种如同“末日即将来临”般的沉重而压抑的氛围,彻底笼罩了整个云景坊市,让人喘不过气来。
齐仁之前绘制好、存放在周家店铺里准备慢慢出售的那批符箓库存,在这股抢购风潮中,几乎是在短短一两天之内就被闻讯而来的修士们抢购一空,而且卖出的价格远远超过了平时的售价,这让齐仁一下子赚到了比平时多出好几倍的灵石,可以说是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齐仁看着周家店铺里那空荡荡的、已经无符可卖的货架,再看着街道上那些行色匆匆、脸上写满了恐惧和不安的修士们,他的心里并没有因为这笔意外之财而感到多少喜悦。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此刻赚到的这些灵石,其背后是建立在整个坊市数万修士巨大的集体恐慌之上的。他赚的每一块灵石,都意味着坊市外的危险又逼近了一分,都意味着可能又有一个或者一群修士,正面临着那头可怕妖蟒的威胁。
他没有太多时间沉浸在复杂的情绪里,在清点完这次售符所得的巨大收益之后,齐仁立刻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关起门来,开始日夜不停、几乎是不眠不休地疯狂绘制符箓。他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抓住这个机会,继续赚取更多的灵石,为将来可能需要的修炼资源和应对危机的物资做准备。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他是在为自己,以及为身边像周安、陈老头、李氏母女这些关系亲近的朋友和熟人,提前准备足够多的、能够在关键时刻保命的防身之物。
毕竟在这种危机时刻,多一张符箓,可能就多一分生存下去的希望。
...................
随着碧磷妖蟒带来的恐慌情绪在坊市中不断发酵,一些自恃实力不错的练气后期修士开始坐不住了。
很快,由几名在散修中小有名气的练气后期高手牵头,组织起了一支规模不小的讨伐队伍,队伍里还有数十名练气中期的修士参与,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开赴云景山,出发时士气显得十分高昂。
他们主要是被猎杀妖蟒后可能获得的丰厚潜在收益——毕竟一头练气巅峰的妖蟒浑身是宝,无论是妖丹、蟒皮、蟒骨还是毒腺都价值连城——以及一种“保卫我们共同家园”的豪情壮志所驱动。
这支队伍进入云景山深处后,在最初的几天里,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
他们清理和击杀了一些因为妖蟒驱赶而聚集在附近的低阶妖兽,获得了一些普通的妖兽材料,算是小有收获。
这初步的顺利让他们原本就高涨的信心变得更加膨胀,甚至有些轻敌,认为那妖蟒也不过如此,传言可能有所夸大。
然而,当他们深入到一个常年被浓郁雾气笼罩的偏僻山谷时,终于遭遇了那头他们一直在寻找的碧磷妖蟒,以及被它驱使和聚集起来的一小股兽群。
那头妖蟒极其狡猾,它并没有选择与这支人数众多、气势正盛的修士队伍正面硬撼,而是充分利用了山谷中复杂的地形和它自身能够释放的、带有强烈腐蚀性和麻痹效果的碧绿色毒雾,不断地发动出其不意的突袭,利用毒雾和驱赶的兽群,巧妙地将整个修士队伍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小的包围圈,然后逐一击破。
结果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惨败。
这支由数十名修士组成的讨伐队伍,最终只有少数几个反应机灵、或者原本就处于队伍最边缘位置、见势不妙立刻不顾一切逃跑的修士,侥幸重伤逃回了坊市。
他们带回了“几乎全军覆没”、“那妖蟒太狡猾了,它会布置毒雾陷阱”、“它……它竟然能指挥其他妖兽协同攻击”等等令人更加恐惧的消息。这些逃回来的人,个个身上带伤,精神都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他们那凄惨的模样和他们断断续续、充满恐惧的叙述,像一盆冰水,彻底浇灭了坊市里其他还抱有一丝侥幸心理、想着或许能靠人多力量大去猎杀妖蟒的散修们心中最后的那点幻想。
在这之后,虽然仍然有极少数不死心、或者自恃拥有某种特殊保命手段或厉害法器的散修小队,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再次进入云景山,但结果无一例外,非死即伤,几乎没有能完好无损回来的。
这些接连发生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惨痛教训,无比清晰地证明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在面对一头组织严密、实力强横且充分占据了地利优势的高阶妖兽时,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配合生疏的散修们的力量,就如同是一盘散沙,根本不堪一击。这个消息传回坊市后,原本就存在的恐慌情绪,瞬间达到了顶点,几乎人人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