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沪勤员工们努力的动力,看来大家都把沪勤当作自己家了。”
企业文化这个东西,后来自阿里爆火后,越来越被各家企业推崇,但是在当下,并没有太被重视和关注,算是有些超前的概念。
所以哪怕是李清对于这些东西的了解也很少。
当她看到沪勤办公室里那些员工精神培养的东西时,顿时有些感叹。
“也没什么,其实就是大家都有自己的追求而已。”
沈勤洲笑了笑,又指了指一边的员工留言墙。
李清听到这话,立刻就将目光顺着沈勤洲所说的方向看去。
在那个留言栏里,她看到了那些员工说的话,通过最简单的文字,可以感受到员工在遇见沪勤和沈勤洲以后有多大的变化,心中顿时有些动容。
她突然意识到,整个沪勤的氛围,似乎和自己所见过的所有国营厂都不一样,虽然在国营厂内办公,也依靠着国营厂的资源做承包经营,但是所展现出来的活力和热情,以及所有员工的真诚,是自己前所未见。
本来在她看了沈勤洲在工作产出上的能力就已经很敬佩了,这会儿看着这些质朴的文字,心中想到沈勤洲说的那些做前瞻性报告的话,就有些意动。
“沈总,很感谢今天的陪同,有机会我们后续联系。”
上影厂外,李清很客气地跟沈勤洲再次握手道别。
“期待李小姐的消息,我也会同步给李小姐准备一份资料。”沈勤洲笑着点了点头。
看到李清的反应,他基本已经肯定这件事十拿九稳。
接下来的日子,整个沪勤有条不紊的进行。
有变化的就是自从第一批写真出去以后,沪勤的影响力已经从有名气逐渐转变成有口碑。
与此同时,沈勤洲也进行了新一批的正式员工招募。
这一次,放进来四个人。
这四个人,都是沈勤洲看了情况不错,而且上一世来看也没什么黑点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身上有沈勤洲需要的资源,他们本身又或是他们背后的父母亲人,在上影厂的视频内容制作上,有一定的人脉和资源。
沪勤进入下一步初入圈子迫在眉睫,沈勤洲想通过这一步提前为自己做好铺垫。
解决了这些,沈勤洲这几天基本都是将自己关在了家里。
他手里奋笔疾书,基本上将上一世许多在这个时间节点里自己看到的报道努力回忆。
虽然不能想个大概,但是上辈子的自己,对于这件事还是相当愤懑的,所以看过不少文章,这会儿做个拼盘完全不成问题。
尤其是关于项目和市场部分,拥有着超前眼界和眼下实打实的成功案例作为佐证,加上拉入如今已经被炒的火热,已经申请WTO的这个热度词汇,沈勤洲的文字显得就更加铿锵有力。
最后,他将所有的回忆进行综合总结,从‘“父辈的饭碗”与“我们的战场”:论国企子弟在新时期的出路与担当’写了一篇文章。
开篇就将时代背景点明,然后又将整个文章分作‘项目’‘市场’‘责任’‘未来’四个篇章进行分批叙述。
其中,“我们不是没饭吃了等厂里救济,我们是自己造饭碗。这个项目,就是我们的‘黄埔军校’,不是为了混口饭吃,是为了学真本事,将来能走出去,走得比父辈更远。”
“普通人对于国营厂的‘铁饭碗’思想该变变了。未来是市场经济,我们要端的是‘金饭碗’,是走到哪里都能凭本事吃饭的能力。上影与沪勤的这个项目,就是第一个试验田,试的是上影作为沪市影史龙头的第一步,也是沪勤身为沪市国营大厂的第一步。”
“练好市场经济功,就是练好国际市场功,我们站在世纪相交,自当勇立潮头,不仅要适应当下的经济市场,更要为未来华国加入WTO融入世界市场做好准备!”
“厂里把我们养大,教我们手艺和规矩,这是情分。现在我们靠自己闯出一条路,不给厂里添负担,将来还能反哺厂里,这是本事。”
沈勤洲分别给这四个篇章做了个明确定性,之后又将全片的内核进行统一上升,这群上影子弟传承自父辈的工作精神,让他们对‘质量’和‘规矩’的执着,刻在骨子里。
也就是沈勤洲将自己关在家里写内容的这几天,另一头的李清也十分纠结。
因为报社里,自己负责的栏目仍然不温不火,这让年轻从普通记者转到内容编辑的她有些尴尬。
尤其是整个报社蒸蒸日上的状态下,她的这种稳定,反而显得没有那么突出。
这对于她本人而言,也是一种煎熬,也正是因此,她时长想到沈勤洲提起的那个‘前瞻性’的念头。
但因为最近已经有人写过类似的文章,但是其中的消极和噱头,让领导当场否定,甚至还引起了一些小风波,让领导明确,报社鼓励不同角度不同生态的报道,但是报道需要正确的思路与明确的方向,这才是真正能给迷茫一代人带来力量和思路的好文章。
虽然领导给出了需求,甚至明确了内容的结构,但是这也让所有人都意识到,这一块做的好可能有功,甚至能出头,但是更可能的是踩了领导心中的雷区,反倒酿成大错。
李清也担心自己在这种长期本就不够突出的情况下,再犯错,那就得不偿失,所以就将‘前瞻性’的这个念头慢慢压倒了心底。
也就在一天下午开完会,内心有些沮丧时,她接到了沈勤洲的电话。
“李小姐你好,我沪勤沈勤洲。”
当沈勤洲说明来意时,李清还是决定和沈勤洲见一面。
这一次仍然是选在了咖啡店,李清上来本想跟沈勤洲说明,自己还是考虑不做这篇报道了。
但是沈勤洲则是按住了李清的这个念头,将自己手里的那份文章递了过去。
李清本以为沈勤洲给的不过是一些材料而已,并没有在意。
只是当她看清这上面竟然是通顺的文章时,还是看了一眼沈勤洲,决定沉下心看一看。
至少她对沈勤洲的印象不错。
当“顶职”、“内招”渐渐成为历史的记忆,当父辈们那只“铁饭碗”已无法递到下一代手中,无数国企大院里的年轻人们,在世纪之交的关口,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断奶”。彷徨、不解、甚至抱怨,都是真实的情感。然而,我们是否更应看到,这既是挑战,更是时代赋予这一代人前所未有的机遇?
也就当她看到第一行开篇的文字时,脸上的表情明显一僵。
因为这是明摆着朝现在的时代痛点点去,放在报纸上这很有可能是出大事的。
只是当她看到自己对面的沈勤洲示意自己继续看下去后,也没再说话,继续将目光回到了文章上。
“自己造饭碗,WTO,融入世界市场....”
而随着内容不断往下沉,她突然发现沈勤洲的这个文章不是自己想的那样,痛批时代痛批当下矛盾,而是写的积极应对的决策,尤其是这上面关于市场,关于国际眼光,尤其是'WTO'那些预测,更是相当有深度,她觉得就连报社里的老编辑可能都做不到那么深的程度,她脸上的表情都变得有些惊讶了。
这上面写的内容,完完全全就是正向的市场形势与国营厂在时代变革中能看见的更多机会。
有些文字,让她自己都代入了其中,隐隐的,竟然感觉自己都是其中一位时代的弄潮儿,有种在时代激荡中披荆斩棘的感觉。
直到看完整个文章后,李清本人都有些消化不过来。
但她心里却是突然就想到了那天领导说的,‘报道需要正确的思路与明确的方向,这才是真正能给迷茫一代人带来力量和思路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