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从创办地方小报开始 第54章 借调地委文联!

作者:爱要长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0 21:28:49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虽然这年头国营饭店还是主流,但这并不代表私人小饭馆就不存在。

事实上,那些小巷子里头,早已悄然多了些没有招牌的小饭馆。

这些小饭馆往往都不大,或是单间,或是仓库改建,菜品也比较单一。

店老板往往是一男一女,或夫妻,或姐弟,男的炒菜,女的兼杂工及服务员。

而且还不强制收取票证,给钱就行。

更重要的是,价格不贵,便宜实惠,服务态度还好。

故而,饭馆的生意,总的来说还算是不错的。

这不,即使到了下午一点多,也还有上门吃饭的人。

“同志!炒三个菜,一个荤菜,两个素菜,有黄瓜吗?有的话,再弄个拍黄瓜!要快点!”

迎面走来的三人当中,领头的那人对着饭馆厨房方向喊道。

很快,厨房内就走出了一道身影,是个中年男子。

他正是这饭馆里的老板兼厨师。

“三位同志,一个荤菜,两个素菜,一个拍黄瓜是吧!好了!我这就给你们做去!”

老板走后,贺卫国三人便顺势坐了下来。

片刻后,厨房内,就响起了掂锅的声音。

半小时后,饭菜就全都端了上来。

古骅本想问老板要三杯散酒的,但贺卫国却摆了摆手,谢绝了。

“我酒量不行,而且待会还得去码头坐船回银城,这酒就不喝了,我以茶代酒敬两位吧!”

贺卫国笑了笑,拿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

古骅二人见此,倒也没强求。

接下来,三人有说有笑的聊着。

这时,古骅喝到兴头上,左右看了看,确定无人偷听后,小声对贺卫国道:“卫国同志,你刚刚去见了那位李主编,感觉怎么样?”

“呃……这个……还行吧,就是有点过于严苛。”贺卫国愣了一下,说道。

“那就对了!”古骅一拍大腿,又小声说道:“你不知道,现在上边发了个文,下边只得跟着上边走,主编与编辑还有……得互相揭发,你知道杂志社的首任主编吗,那位现在看似依旧是正牌主编,但其实……至于这位……我不好明说,你应该明白!”

“哦……古同志,你的意思是说……那位是尊塑像,这位才是真佛?那刚刚在大厅的那位呢?”

“那人姓周,职务我就不说了,总之这二人有些不对付,但都掌握实权,我和彭同志夹在中间……”

“对了……你的稿子大概删改了多少内容?”古骅似乎想起了什么,看向贺卫国问道。

“大概有十几段吧,删了三段,改了十多段!”贺卫国想了想,回答道。

“那还好啦!我的《芙蓉镇》要想在杂志上刊载,得删掉好些情节,好几千字了。”

古骅话落,一旁的彭建明则苦笑一声,接话道:“我的稿子更惨!去年我就写好了一篇稿子,是我根据湘西某地真人真事改编的,叫《那人,那山,那狗》,那位李主编让我从今年二月,一直改到了现在。”

“前两天好不容易说已经通过可以刊载了,今天又说还不行,还得改!也不知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彭建明的话,让古骅摇了摇头:“我看你那稿子今年都可能无法发表……”

“咳咳……吃菜!吃菜!”

贺卫国一见古骅越说越“离谱”,赶紧轻咳一声,打断了其话。

而两人见贺卫国如此反应,也立刻一激灵,不禁回过神来。

他们也发觉自己似乎说得有点多了。

于是,三人接下来都十分默契,避开了某些敏感话题,只谈文学,不谈政治。

…………

下午四点。

贺卫国抵达了省城某码头。

晚上八点左右,班船准点拔锚起航。

坐在船舱内,河风微风拂面,再加上此时太阳已然落山,船舱内的温度开始缓慢下降。

贺卫国坐在靠窗的位置,他仰望着漆黑夜空,默默沉思。

此次省城之行,尽管只历经了大半天时间,但却收获颇丰。

不仅结识了两位作家,还了解到了某些不可言说的秘密。

这不禁让他更加坚定了“低调做人”的打算。

“呼……幸亏上次我没答应老马调到省城来!这尼玛……要是真来了,岂不是……”

“算了!不想啦!回去!回去!这省城的编辑部,爱谁谁来,反正我不来!”

…………

一夜无话。

翌日清晨,班船靠岸,银城到了!

返回银城之后,贺卫国就跟个“透明人”似的,谁也不得罪,什么也不去争,也不跟谁“抢功”,只管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每天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后,大部分时间,他都放到了自我“充电”上。

毕竟要想在当下的“文艺圈”混下去,那就得不断学习才行。

面包会有的!

荣誉也会有的!

钱更会有的!

只有“活”下来,这些才能得到。

何况,前世的他只是一名教培老师,文学底子还真算不上特别深厚。

多学学总没有坏处!

只不过,尽管他已经很低调了,但麻烦还是找上了门。

九月下旬的一天,报纸上,措词越来越严厉,各种案子也时不时被刊登在报刊的头版上。

编辑部内部,“学习”的氛围也越来越浓厚。

几乎是三天一大会,两天一小会,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路上。

这也就算了,这天上午,编辑部的每一个人都收到了一份“保证书”。

那位陈主编说了,每个人都得签。

贺卫国将那份东西看了一遍又一遍,联想起最近的报道,不禁陷入了沉思当中。

他思虑再三,最终还是签下了自己的大名。

也就在他签下自己名字的第七天,组长李红梅突然被调走,据说被调到下边文化馆当了一名普通馆员。

之后就是校对组某位编辑改任组长,再之后,编辑部内部停止了各项工作,进入了为期一周的“学习”阶段。

直到十月中旬,这场“学习”才结束。

在经过一番人事调动后,党刊的编辑工作才得以恢复。

至于编辑部内部,也安静了许多。

但贺卫国却知道,那只不过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罢了。

果然,仅仅第二天,秦部长就找他去谈话。

“什么!调我去地区文联文学创作组任副组长?”

“不是调任,是借调!你的组织关系还在党刊编辑部!”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