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不大的办公室内,两人各自沉默不语。

办公桌前,那人道:“嗯……知道了!你先去吧!”

“好的!韩书记!”

待秦部长离开后,那人沉默了片刻,小声呢喃:“也是时候将那丫头调过来了!总不能让这两人分隔两地吧!”

“只是……那丫头心中对我还是有怨气,我得想个办法才行,要是让她知道是我的意思,只怕她不会过来!”

“嗯……还是找一下老刘吧!他分管文教工作……调她来剧团,当个戏曲编剧应该没问题!”

…………

“阿呲……!”

沅水县,县党刊编辑部。

韩晓娟不由打了个喷嚏。

“晓娟……你不会感冒了吧?”

“不应该呀……?这大热天的……!难道是……有人念叨你?”

“不会是贺主编吧!”赵国强冲着对面坐着的韩晓娟笑了笑,开玩笑道。

自从贺卫国调到地委后,两人一直都在县党刊编辑部。

《沅水》作为党刊,自从发行了第一期后,是一期不如一期了。

许多人都说,这都是因为《沅水》没了贺卫国这个灵魂人物。

对此,主编李德明自是气愤不已。

可他又没法反驳。

毕竟《沅水》作为党刊,现在已经发行到第六期了。

可大家的反馈,大多都是“生搬硬套”,“墨守成规”之类的词汇。

为此,县委宣传部新升上来的冯部长,给《沅水》编辑部下达了限期整改的命令。

李德明身为主编,自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故而,在接到整改命令后,他冥思苦想,却始终没有想出一个解决之法来。

他很不理解,为何人家贺卫国就行,而他却不行!

可事已至此,毫无办法的他,只能申请主动调离。

然而,那位冯部长哪是这么好糊弄。

“调离?办不好就想打退堂鼓是吧!”

“行!既然你想调走,那就去扫大街吧!”

一纸调令,李德明从党刊主编,直接变成了街道办一扫地的。

虽然还有编制,可两者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下,党刊编辑部人心惶惶,都有了调离的打算。

事实上,《沅水》党刊自第一期后,早已名存实亡了。

没有贺卫国这个副主编主持日常工作,大家的心早就散了,根本就没有人把心思放在办好刊物上。

混日子的人居多,这又如何能够将党刊办好。

“哎……晓娟……!我恐怕也得调离了!”

“调离?为何要调离呀!”韩晓娟看向突然严肃起来的赵国强,不解问道。

“不调离又如何?现在编辑部就六个人,如今又没了李主编……这编辑部还有存在必要吗?”

“应该不可能吧!”韩晓娟皱起了眉头:“县委党刊不可能停刊,总得需要人办刊……”

“咚咚咚……”

“韩晓娟同志在吗?俞局长让我通知你,宣传部的冯书记让你去他那一趟!”

“好的!赵大姐!我这就过去!”

韩晓娟看了一眼门口,急忙笑着回了一句。

而后,她转过头对赵国强道:“国强,我去一下县委大院!”

“嗯……你去吧!”

…………

一个小时后,韩晓娟返回了编辑办公室。

她坐到桌前后,犹豫了许久,却是抬头看向正忙着的赵国强:“国强……我恐怕也得调走了!”

“哦……你也要调走啦?去哪?”

“银城花鼓戏剧团!”

“什么!”

赵国强愣住了。

他想过县内的各个单位,却没有想到,韩晓娟会被调去银城。

要知道,像这种上调的机会,是极其严苛的,不仅少见,而且还得看机遇。

但他一想到韩晓娟的家世,又微微摇了摇头,苦笑连连。

…………

身在银城的贺卫国自是不知道,韩晓娟就要被调到银城了。

这天,《洞庭》编辑部。

贺卫国正打量着手中的省作协会员证。

这是一个红本本,有点像“团员证”,上边盖着省作协的章,还贴着他的照片。

“没想到这会员证竟如此的简陋,我还以为……”

“算了!先收着吧!”

贺卫国随手将省作协会员证收好后,便从抽屉内拿出了一本样刊。

《洞庭》杂志试刊号第一期已经正式发行了。

发行量并不大,一共就三百本。

都是内部消化了,并未对外出售。

通过最近两天的反馈来看,整体还算不错。

尽管发行的过于仓促,但至少是“及格”的。

秦部长与地区文联的周主席倒是评价很高,监管部门也没发现有违规之处。

也是,试刊号在发行之前,早就审核好几遍了,自是不会出现这种低级错误。

“贺主编……你这看啥呢?财务室正发工资了,你还没去领吗?都快下班了!去晚了,就只能明天领了!”

话落,贺卫国抬头见门口站着之人是副主编王来喜,却是对他一笑:“嗯……我马上就去领!谢了!王主编!”

“没事!”王来喜摆了摆手,很快就离开了。

待他离去后不久,贺卫国便来到了财务室。

他现在是地区刊物主编,正科级干部,月工资加上其他补助,一共有九十四块三毛钱,还算是不错了。

“赵会计……我来领工资!”

“是贺主编呀!给!你的工资,一共九十四块三毛,你点点!还有,在这签个字……!”

“好的……”

贺卫国笑了笑,当即回了一句,便爽快拿起了笔,在工资申领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大名。

“走啦!赵会计!”

“嗯……”

贺卫国跟赵会计打了一声招呼,便带着钱离开了。

一个小时后,他将钱存到了储蓄所里。

看着手写存折上的一千五百一十三块四毛钱,他不禁叹了口气。

“存款总算是破一千五百了!真是不容易呀!”

别看只有一千多块钱,但对于当下的大多数人来说,却已经是一个了不得的金额了。

毕竟大部分人,根本不知存款为何物,每月的工资基本都花的一分不剩,能存下的,大多都是那些月工资近百或超过百元的职工。

事实上,随着时间进入1984年,人们逐渐发现,物价似乎越来越高了,大家手头上的钱也花的越来越快。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