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李世民的情绪肉眼可见的低落下去,刚刚升起的万丈豪情刹那间消失殆尽。

不过李世民到底不是一个喜欢放弃的人,继续追问苏远原因。

苏远无奈说道:“大唐的粮食产量有多少?税收又有多少?足够实现这种情况吗?”

苏远的三个问题,让李世民陷入沉默当中。

大唐贞观年间的粮食总产量在后世并没有明确的记载。

只能大致的估算,全国的耕地面积大概在六到七亿亩左右,亩产量大概为一点五石,所以推算得出大概在九到十亿石左右。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最为理想的推算结果。

贞观年间因为刚刚经历战乱不就,人口凋零,全国在册的人口不足三百万户。

所以这么多的耕地,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完全利用起来。

就算按照三百万户的人口来算,一户假设有五人,总人口也不过一千五百万人。

这些人总不能全部都去种粮食吧?

根据后世记载,唐玄宗时期的粮食产量大概在两千五百万吨左右,而贞观年间只有不到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取个中间值,也就只有一千万吨,换算一下就是两亿石左右。

按照后世的标准,一个成年人一年大概要消耗三百六十五斤粮食,但是考虑到后世物产丰富,食物种类丰富,并不是只吃主食,所以消耗量远比古代少。

而古代劳动量大,且食物种类匮乏,所以消耗量只会更多。

根据人年食六石的说法,两亿石粮食,能够供应大概三千三百万人消耗,这看似足够解决温饱。

但是问题来了,粮食种出来,不是只为了吃的,朝廷也需要税收。

唐朝的税收制度采用的是租庸调制,什么意思呢?

租是指田租,每丁每年向国家缴纳粟两石。

庸是指力役替代,每丁每年需服徭役二十天,若不服役则每日折纳绢(或布)三尺,称为‘庸’。

遇闰年加两天,若加役十五天可免调,加役三十天则租调全免。

调是指户调,根据地方特产,每丁每年缴纳绢(或绫、絁)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除了主要的租庸调制,还有辅助税项,分别是户税、地税以及杂徭。

其中地税要求每亩地缴纳粟两升,用于备荒赈灾,换算一下一亩地需要缴纳零点零二石。

田租是按照每丁缴纳,假设每户只有一丁,那也是三百万丁,需要缴纳六百万石。

地税是按照耕地缴纳,按照总耕地来计算,六亿亩耕地就要缴纳一千两百万石,但是这明显不现实。

那就按照粮食产量来推算,两亿石总产量,耕地面积大概在一亿三千多万亩左右,需要缴纳两百六十万石。

两者结合在一起,共计八百六十万石。

还等考虑到天灾人祸导致的收成减少,人均分配差异等问题。

所以大唐根本就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除非李世民能够直接下旨,所有粮食平均分配,王公贵族也好,平民百姓也罢,不能有任何差别。

可是这可能吗?

且不说李世民是否能下这个决心,就算他愿意,那些既得利益者也不可能支持。

怕是李世民前脚下了圣旨,后脚天下就大乱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生产力不足,这就是最大的桎梏,堪称无解。

李世民想通其中关键,不由得无奈一笑,“倒是朕异想天开了。”

不过很快,李世民便反应过来,“苏远,你说后世能做到人人吃饱穿暖,那岂不是说后世的粮食产量远高于大唐?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问出这个问题,李世民心头火热,若是可以,能不能借鉴后世的方法来提升大唐的粮食产量?

他也不贪多,只要能提升两三倍,他就有信心让大唐也做到温饱线以上。

苏远不得不感叹李世民的反应之快。

不过后世的粮食产量之所以高,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单单是一个科技水平,大唐就不可能达到。

就好像杂交水稻技术,在大唐很难实现。

当然,他也可以直接购买稻种,可普及整个大唐那得需要多么庞大的数量?

最关键的是,杂交水稻有着不可留种的特性,除非他一直提供稻种,否则便无法在大唐普及开来。

不过想要提升大唐的粮食产量,完全可以从土豆以及红薯入手。

在后世,有些地方的土豆亩产量已经突破万斤,红薯也能达到亩产八千斤以上。

就算放在大唐,因为种种因素产量下降,至少也能达到亩产三千斤以上。

李世民听到苏远说完土豆以及红薯的亩产量之后,整个人都激动了起来。

只要大唐得到这两种粮食,完全能够彻底解决粮食问题,而他,也将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帝王,没有之一。

到时候什么玄武门之变,完全就算不上污点。

“苏远,只要你愿意将这两种粮食带来大唐,朕可以答应你的一切条件,朕先替天下百姓感谢你的恩德。”

说着,李世民郑重的躬身一礼,一旁的李承乾见状也是急忙跟上。

苏远迅速闪到一旁,没有接受这一礼。

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个俗人,来大唐的初衷也很俗,就是为了搞钱。

他本来是打算用这两样大杀器从李世民这里换取更大的利益的,只是现在被李世民架了起来。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的心不够黑啊!

果然,只要你没有道德,就不会被绑架。

自己的道德底线还是太高了。

“陛下不必如此,下次我将这两种粮食带来大唐也就是了。”

闻言,李世民恨不得让苏远立刻前往后世,不过他还是将这种想法硬生生的压了下去。

他知道,这种事情急不来,万一惹得苏远不快,那就得不偿失了。

“苏远,这两种粮食对于大唐意义重大,可令天下人不再忍受饥饿之苦,可谓无价之宝。”

“但是你放心,朕一定会竭尽所能,尽可能的给你满意的报酬,绝对不会让你白忙活。”

李世民的语气极为坚定,他已经决定了,就算自己的内藏库不够,哪怕是动用国库也在所不惜。

ps:唐朝时期并没有粮食这个统一的称呼,粮代表军粮或干粮,食代表一切可以吃的食物或者吃这个动作,作者为了方便直接引用了粮食这个称呼,请各位读者大大理解,另外求一手追读,追读数据很重要,感激不尽!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