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刘果宁的家访之后就是果宝的家访,还好,果宝虽然也有些小毛病,但总体评价是正面的,让刘海心情好了不少。

又经过一个愉快的五一假期,刘海和全家都暂时放下了所有烦恼。

可惜好景不长,假期结束还没多久,果宁果宝两人就闹了矛盾,甚至有些针锋相对,搞得刘海戴静两人也起了分歧。

平日里若是闹了矛盾,逮着刘果宁批评肯定没错,但这一次两个人都有责任。

甚至果宝的责任恐怕还要大些。

在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上,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三个“反抗期”或者叫“心理社会发展关键期”,当然,我们普通人更熟悉的名字为“叛逆期”。

第一个在2~3岁,叫婴儿叛逆期,孩子开始需要自主感,爱说不,爱发脾气。这个时期又被叫做“可怕的两岁”。

第二个在7~9岁,叫儿童叛逆期,孩子开始有强烈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欲望,开始喜欢挑战父母等的权威,试探规则的边界,喜欢顶嘴、讲条件,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小秘密”,还开始变得爱面子。这个时期又被称为“小大人”阶段。

第三个在12~18岁,就是最广为大众所知的叛逆期了。

果宝虽然还差一两个月才7周岁,但已经跨入了“小大人”阶段。

她和刘果宁产生矛盾时,即使是她错了,面对戴静要求她道歉的合理要求,她的第一反应也是拒绝,并在之后寻求刘海的帮助。

就这么的,两人便产生了矛盾,形成了你支持儿子,我支持闺女的局面。

“你看看,现在就怪果宝!”戴静拿着在网上搜索到的资料递到刘海面前,如此说道。

刘海不跟她一般见识,没有立即反驳,接过资料看起来,上面正是介绍儿童叛逆期的内容。

看了一阵,刘海找到了为果宝辩护的依据:“你看看,这里都说了,在这个阶段,家长要尊重孩子,并善于倾听,把他们当成一个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理由与诉求。”

“就是你平时太严厉了,没有让果宝感到受尊重,她才通过更加强烈的反抗来回应你!”

“怪我?就说上次面包虫那个事情吧。果宝把果宁的自然课作业给拿去喂鱼了,我让她给果宁道歉,并且用自己的零花钱新买面包虫回来赔偿,有什么不对的?要不是你不分青红皂白站在果宝那边,两个孩子之间的纷争怎么可能愈演愈烈?”

这么一看,戴静好像更有道理?

刘海再想新招,瞥见下面的一段内容,当即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道:“你看这里,在这个时期,我们要转变对待孩子的方式,要从命令式改为引导式,给孩子解释清楚规则背后的原因,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案。”

“肯定是你当时直接命令果宝该如何如何,没有好好跟她解释清楚其中的道理,没有引导她思考该如何面对自己造成的损失!”

“你......”对刘海护犊子,不分青红皂白,一定要归咎于自己的行为,戴静有些生气。

但这是孩子现实面临的一个坎,正需要家长引导,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她作为孩子母亲,这个时候跟孩子父亲争论对错责任,完全是浪费时间。

所以她道:

“咱们也别管到底是因为果宝进入了叛逆期,还是因为我应对处理方式不当,才造成现在的局面了,当务之急是要让两个孩子能重归于好,让果宝能健康成长。”

“我每天工作就够累的了,可不想再因为兄妹俩的矛盾头疼!”

“哎呦,您每天才面对他们多长时间?要说头疼,我才是最头疼那个!”刘海诉了一句苦。

“您当我不想化解这俩小祖宗的矛盾,让他们重归于好?”

“说是要引导鼓励,不能再用命令的方式对待孩子,到底该怎么操作呀。”

“当年果宁处在这个阶段的时候也没见你这么优柔寡断不知所措!果然,闺女才是你的心头肉!”见刘海束手束脚想不出办法的模样,戴静刺了一句。

但刘海也有自己的道理:“果宁那会儿不是不知道这些东西吗?”

“本来也没觉得是个多大事,就是觉得俩孩子闹起来了烦心,可一看到涉及科学,关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我就这也不敢试,那也不敢做了!”

“或许这就叫当你知道的越多、知识边界越扩张就越是无知,越是无知就越是恐惧?”

“可不是因为这次关乎果宝,要是果宁那会儿我知道这些东西,反应也是一样的!”

刘海这么一说,戴静也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要不咱们问问老师,或者找更加专业的儿童心理学专家?”

听到戴静的建议,刘海只觉得“心理学专家”几个字十分刺耳,赶忙给否了:

“不至于,不至于,请教老师就行!专家或许理论知识丰富,但要说处理问题,还是得在一线跟孩子们接触,指导孩子们成长的老师更值得信赖!”

“没想到你还是个讳疾忌医的,以前怎么没发现你有这个毛病?”一看刘海这反应,戴静撇撇嘴。

“哪有?真的是因为老师就足够了,也更合适,还更方便,跟其他的没关系!”

刘海可不会承认戴静对自己的这个评价。

转过天,刘海送了果宝到学校没有直接走人,而是上了楼来到五年级教学组办公室。

虽然现在进入儿童叛逆期的是果宝,让两人和好也应该从引导果宝开始,但相比于年轻的果宝班主任王老师,刘海还是更愿意寻求经验更丰富的果宁班主任李老师帮忙。

果然,李老师不愧是经验丰富,听了刘海的情况介绍与担忧,她表现得风轻云淡胸有成竹。

“如果你们不知道该怎么做,又担心做错的话,那其实什么都不做也可以。”

“啊?什么都不做?那他们不是越吵越凶,隔阂越来越大了?那哪儿成啊!”

“而且,他们俩闹起来我们做家长的也实在是头疼!”

对刘海的反应,李老师早有所料,面带微笑听着他讲完,问道:“您说是让他们俩自己吵产生的隔阂大,还是咱们大人带着自己的情绪去干涉产生的隔阂大?”

“大人不插手,那只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问题,大人插了手,那问题可就复杂多了!”

“那就......让他们吵?”想想李老师说的,其实也有道理,但什么都不做总让人感觉不踏实。

“没事的!您别忘了,他们还是孩子。吵吵嚷嚷也就是发泄情绪,不会跟咱们大人一样容易结仇。”

“而且您想,大人要是不管,他们自己是不是就得自己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了?”

“这么个引导鼓励孩子自己思考问题解决方法?”刘海对于书中所说的“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解决方案”落地之后居然是这么个操作,感觉有些错愕。

“那不然您以为呢?理论落地都是很朴实无华的!”对于刘海的惊讶,李老师耸耸肩如此说道。

可这也太朴实无华了!

要不是你是刘果宁学校老师,咱们天天能见着,跑不了,这么多年带过那么多孩子经验丰富,咱们也熟悉,觉得你值得信任,换个人,即使是挂着大教授名头的专家这么给我建议,我也不敢听啊!

行,我听,我信,我照办!

不过......“李老师,这个时间大概得多久呢?毕竟俩孩子确实影响着家里的氛围,让我们夫妻俩都头疼。”

“顺其自然很快的,如果有什么契机的话,可能一下子就能和好!”

“契机?”耳中回响着这个词,刘海默默无言。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