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来自五千年前 第34章 朴次茅斯的徐志摩

作者:鬼肉拌面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11-16 01:19:19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报纸!最新的泰晤士报!”

入耳是报童的叫卖声。

嗅着腥咸的海风气息,党昊睁开了眼睛。

眼前是一座繁忙的港口,停靠着大大小小的军舰和客轮,大都挂着红蓝白相间的米字旗。

英国?

这里是朴次茅斯港?

党昊一眼就看到了港口里停靠的胜利号,那艘英国皇家海军服役时间最长的帆船军舰。

它从1778年开始服役以来,大部分的时间都停靠在朴次茅斯港。

朴次茅斯港是英国海军诞生的地方,当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的军舰,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胜利号是英国海军的象征,一直到现代都还存在。

只是现在是什么时候?

党昊看了眼身上的格子花呢短款西装,大致确定,自己应该是在1926年返回国内之前。

但具体是什么时期?

“先生,要看报纸吗?”

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抱着一摞报纸,跑到了党昊面前,努力向他推销:“最新一期的泰晤士报,卫报都有。”

虽然19世纪末期,英国已经出台了《教育法》和《儿童保护法》,但在街头工作和流浪的小孩子依然存在。

朴次茅斯是柯南·道尔创作《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的地方。

最早的《血字的研究》和《四签名》就是在这里写出来的。

而且福尔摩斯故事的背景,就是朴次茅斯。

在柯南·道尔笔下,街头工作和流浪的小童工,也是福尔摩斯的探案帮手,这是明显的写实设定。

只不过眼前这个男孩明显是上过小学以后,才出来工作的。

如果是在维多利亚早期,五六岁的孩子就已经要出来工作挣钱了。

党昊摸了摸口袋,找到了钱包,里面有兑换好的英镑和便士。

从中拿出了一枚五十便士,递给小男孩,党昊用一口地道的伦敦腔示意:“给我一份泰晤士报。”

“好的先生。”

男孩接过钱,递给党昊一份报纸,低头在腰包里翻找零钱:“我找给您钱。”

“不用找了,赏你了。”

党昊摆了摆手,摊开了报纸。

“谢谢先生!”

男孩大喜过望,连忙道谢:“您真是个大好人!”

随后,他就开心的抱着报纸跑开了。

党昊没有在意,看向了报纸。

首版的内容是英苏贸易协定,内容是英国和苏联最新签订的贸易协定。

后一页则是英爱战争的内容。

看到这些内容后,党昊就大致知道自己所处的时间段了。

大概是在1921年的5月份。

因为英苏贸易协定就是在1921年的5月份签订的,不过在他回到国内后不久,也就是1927年,就因为英国单方面废除而终止了。

而英爱战争则是在1921年的7月11日结束的。

爱尔兰共和军通过游击战的方式,成功为自己争取了独立,在1921年的12月和英国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

扫了眼报纸上方的时间,党昊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1921年5月7日

是这一天?

他搜寻着回忆,终于想起了自己为什么会在这里了。

这个时期的普朗克教授应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的几家大学邀请,进行学术交流。

而他作为普朗克的助教,也陪同着一起来到了伦敦。

今天的他来到这里,是约了一个人见面。

那个人叫徐志摩。

此时的徐志摩,正在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

剑桥大学在这个时期还叫做康桥大学皇家学院,也就是徐志摩笔下的那个康桥。

他是在1918年出国的。

那时的他离开北大,前往美国学习银行学,又选读了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课程,以期自己将来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

1920年,他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来到了英国。

但却因为意外的变更,转而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进修了半年。

他在刚来英国的时候,就给党昊写过信。

是蔡元培给他的联系方式。

他的叔父沈钧儒和蔡元培私交不错,他出国前,蔡元培就托国外的友人对他多多照顾。

他来欧洲时,蔡元培也不遗余力,还给党昊写信,托他照料一番。

只不过党昊身在德国,一时脱不开身,只给徐志摩寄了点钱。

一直到这次有机会来英国,才和徐志摩见了一面。

他记得,徐志摩得知他要来,开心得很。

但奇怪的是,徐志摩不在伦敦等他,却偏偏约他在这里见面。

虽说朴次茅斯距离伦敦只有一百公里,可也不算近了。

若是显示热情,也未免太热情了些。

不过他在这里下船后,犯了片刻的失魂症,还丢了几十英镑。

等他恢复后,却等了将近两个小时,都没见到徐志摩。

而当他无奈乘坐火车去到伦敦,办完事后去剑桥找徐志摩,想要问问情况,徐志摩却避之不见,而且一点解释都没有。

他对此很不爽,于是也不再搭理徐志摩了。

如今来看,他当时犯的失魂症,应该就是因为这次自己的出现了。

可他明明是想回到1926年的北平,怎么却回到了这个时候?这个地点?

这种回溯是无法控制?还是他没找对方法?

思索着,他合起报纸,沿着车道向港口大门走去。

他记得当时自己苏醒,就是在港口大门那里。

港口内部,胜利号的风帆高高耸立。

一根根缆绳密密麻麻的垂下,宛如一座座信号塔。

港口大门外,大大小小的店铺都在开门营业,十分热闹。

党昊走过一间间店铺,来到了邮局外。

他没有忘记自己进来的目的,他打算给国内的辜鸿铭拍份电报。

19世纪中后期,横跨大洋的电报电缆就已经铺设完成了。

从欧洲到国内的电报,通常只需要几个小时到一两天的时间,就能发到了。

这个速度在这个时期是革命性的,相比于需要数周甚至数月的书信,堪称“即时通讯”。

只不过电报很昂贵,是按字收费的,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事,一般不会用到电报。

就算要用,也会用特殊的电报体,来言简意赅的表达意思,节省成本。

来到邮局,在窗口排队办了电报业务后,他给电报员写下了要发的内容。

“辜兄,西夏文‘月崩于天’,典出何故?寿宁”

英国邮局的电报机只能发英文,不过党昊是逐字翻译的,辜鸿铭应该看得懂。

一封电报,花了党昊几十英镑,他的钱包顿时瘪了不少。

从邮局出来,他正想切断念丝,返回梦国,却忽然听到了一个华人的声音。

“顾先生!是你吗?顾先生?”

一个清秀白净,带着圆框眼镜的青年,正快步向他跑来,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徐志摩?

党昊看到他,不由得一愣。

我在失魂症期间,见过徐志摩?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