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脉:黑判官 第30章 秋粮

作者:巡山打伞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11-18 09:05:00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九月初七,县尉曹子安于签事房公布快班擢选名单。

如当日陈泽所料,顾向秋、向元菱尽皆入选,剩余两人,一为吕驰,这也是陈泽猜测之人,另一人却是所有人都没有猜到的。

苏楷!

一个在县衙里当了五年皂役却毫无存在感的人。

其由站班掌班周雄推荐,而能够擢选成功的原因据其本人说是修炼成了家传秘法‘驯兽术’。

数日前,苏楷于县尉曹子安面前施展此法,上百只鸟雀如臂使指,能够进行简单的传讯、引路。

对于衙门来说,快速通讯可以极大的增强县衙对区域的掌控力,故此被擢选成功。

苏楷曾言,此法他也是刚刚修成,若是日后功夫精深了,操控豺狼虎豹、飞鹰猛禽也不在话下。

因其手段惊人,就连知县方唐镜都被惊动,特例赏赐纹银三十两以作鼓励。

进入快班之后,快班三名班头都进行了招揽,最终苏楷加入了赵启元所在的马快班。

其余三人中,顾向秋同样加入赵启元班,吕驰加入丁桂班,而向元菱则因为是女性缘故加入邬子真班。

这样下来,邬子真的班里就有了三名女捕,被戏称为女班。

快班擢选与沈判关系不大,所以他也就听了个新鲜。

三日前,沈判决定学习老何头所说的那横练功夫门袈裟伏魔功,同样的套路,同样的手段,耗费半日功夫,将这门功夫学到手。

此法与其它横练功法不同,需要内外兼修,内以气引,外以力催,刚柔并济,贯穿一气方能练成。

此外,修炼此法需配合多种药物进行洗炼,还需研读佛门经典,某些关窍很复杂,甚至很神异,若不是沈判现在有些见识,定会将之视作玩笑。

不过既然有特殊的要求,这门功夫可能也不一般。

沈判很怀疑监牢中那名秃头大汉是否真的练成此法。

或许是老何头感觉这次要的狠了,担心断了沈判这条财路,买一送一,还从狱中另一人口中问出了一种掌法的修炼方法。

金砂掌!

此法没有打法,只有练法,据说练到精深处可达到击石如粉的地步。

至此,沈判共获得三门功夫。

飞鹏九变、袈裟伏魔功、金砂掌!

耗银一百八十两。

由于有了诸多功夫要修炼,沈判感觉时间非常的不够用,可还没等他开始正式修炼,县衙传出一道指令。

秋收征粮!

这是县衙每年唯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除此之外,就是春季开播下种了。

秋收征粮关系知县的前途,故此每一年的这个时候,花林县全体差役没一个可以轻松。

而这时也是壮班衙役最开心的时候。

花林县下辖四乡八镇,因百姓无力运送粮食到县衙,因此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壮班衙役下去监收。

大夏粮税不高,三十税一,今年雨水丰泽,是个丰收年景,知县方唐镜早已拟好批折,就等统计结束后向怀化府报功。

为了防止贪渎,快班中丁桂班留守,其余赵启元班、邬子真班都被下派各镇巡查监督。

因需要监察的地方较多,而征粮时间又短,两班快手又各自征调了皂役二十人,沈判便被征调到邬子真手下。

……

“哒哒哒~哒哒哒~”

随着急促的马蹄声,三匹快马疾驰着冲出山道。

“吁~~”

狄如霜轻拉缰绳勒住坐骑,左手搭在额间向前方观察。

身后,沈判及刘锦也都学着狄如霜的动作勒住座下的马匹。

邬子真班属于步快,若非征粮,很难有机会骑马,这三匹马都是衙中驯养好的,性格温顺,故此沈判虽不精骑术,也能勉强代步。

狄如霜马鞭一指青烟袅袅的远方。

“那里就是东篱乡,走,紧赶几步,正好去了吃午饭。”

说完,也不待沈判、刘锦回复,双脚一磕马腹向前冲去。

沈判、刘锦互视一眼,苦笑着拍着马匹的屁股追上去。

花林县四镇八乡,两班快手各分配了监察两个镇和四个乡的任务。

霜叶、四丘两个镇由邬子真亲自监察,四个乡则被下放给属下的捕快。

狄如霜由于是亲信,被分配至四个乡中最远的东篱乡,但也抽调了最强的两名皂役辅佐她。

征粮只有三日时间,之后还有押粮任务,狄如霜不敢怠慢,早间卯时出发,一连疾驰了两个多时辰,才终于看到目的地。

到了东篱乡,衙内壮班派出的六人早已等候多时,其中两名为壮班衙役,其余四名则是皂役。

旁边还站着吏房及户房的刀笔吏两人,样貌熟悉,日常没少接触。

此外,有十二名顶盔掼甲的甲士手持长短兵刃两两一组,站在收粮地外围。

皮甲铜钉耀眼,兵刃反射寒光,如枪站立,气势森然。

一名身穿铁甲,看起来好似领头的军士背弓挎刀来回走动着巡查各处。

这十三人乃县衙驻军,除剿匪任务外,基本只征粮时才可协助调动。

东篱乡管辖着周围九个村子,到了征收秋粮时,各村及乡中百姓皆要交粮,故此乡公所早已被堵满。

好在征粮时间共有三日,每日只征缴三个村子的秋粮,虽说拥堵,秩序还算良好。

三人刚进入乡里,便看到众多百姓大车小车推着一袋袋粮食络绎不绝地朝乡公所走去。

往远处看,从各个方向推着粮车的人形成了长龙,甚是壮观。

里正庄彭泽焦头烂额指挥着数十名乡勇维持着秩序,不断对胡乱插队的百姓高声喝骂。

公所之内,数千百姓交谈发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绵密的音浪,在公所上空嗡嗡作响。

“哒哒~哒哒~”

远处传来的急促马蹄声,那十二名甲士及为首的军士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唰~”

三组结成一队,呼吸间便组成两个互成犄角的三角形队列。

军士在最前方,眯着眼睛看向远处,其左手两指蜷缩,三指伸直,于腰后做出手势。

看到看守乡门的乡勇将拦路的栅栏挪开,放那三骑入内,军士腰后三指收回,解除警戒。

十二名甲士各自回到自己岗位站立,不过一双双眼睛还是看向来骑之处,握持腰间武器的手也丝毫没有松开。

“哒哒哒~~”

不多时,那三骑已至近前,滚鞍下马,为首一名女子抱拳高声呼喝。

“花林县捕快狄如霜携皂役刘锦、沈判,奉令前来监察。”

说完,狄如霜带着刘锦、沈判上前与东篱乡里正庄彭泽进行接洽。

查验过文书,做好签押,庄彭泽将狄如霜引至收粮场。

“赵庄、架子头、三道梁三个村子的百姓大部已来,剩下的也在路上。

现在吏房、户房、壮班、县驻军及乡公所各主事均已到齐,可否开始缴粮。”

庄彭泽喊破了音的嗓子嘶哑着与狄如霜交谈。

一袭青色捕快劲装的狄如霜显得很是干练,其面色沉肃,问道:

“白册在哪?”

一名户房吏员上前,高声回复。

“三村白册皆已查验,无缺、无损、无涂抹,现已封入案牍库。”

狄如霜问:

“吏房、户房、壮班、各村村正、里正可查验签押?”

“吏房钱十二已查验,签押!”

“户房周瑾已查验,签押!”

“赵庄村正何...”

“......”

等众人皆出言发告,狄如霜才道:

“解案牍库,抽检第三、九、十一、四十六号白册。”

“是!”

户房吏员周瑾自腰间取下钥匙打开背后案牍库,刘锦、沈判不用吩咐,直接跟着入内监视。

不多时,周瑾捧着四部白册出来,递给狄如霜。

狄如霜先是查看装订白册的密线有无拆解、伸缩、更换,于心中暗自核对了六道编码,确认完好。

随后展开白册,错开翻阅了十几页,一一确认户籍编码,未发现短缺,又检查了下页内字迹,未发现涂改。

合拢白册,接过庄彭泽递过的朱砂笔,在一旁的签押书中签下自己的名字。

“吁~~”

见狄如霜签下名字,旁边的众人都松了口气。

白册内包含户籍、田赋、丁口等重要信息,尤其是田亩数量。

如狄如霜不签字,征收秋粮的工作就无法完成。

每拖延一日,如此多的村民等待着,这人吃马嚼的可都不是个小数。

万一天象发生变化遇到雷雨,更会延误收粮。

此外,如此多的粮食堆积在一起,防火、防盗、防鼠害都不可小觑。

通常情况下,公所会给予负责监察的快手一定好处,不奢求作弊,只希望案牍完好不拖延即可。

要知道,这是征粮过程中监察快手唯一收取外快的好机会,哪个都会故意为难一二。

不曾想他还没做出表示,狄如霜已经痛快的签押,庄彭泽对狄如霜不禁心生好感,不过该给的还会给,这个省不得。

“开始收粮!”

“好的!”

随着狄如霜解令,庄彭泽立刻进行秋粮征收。

一名名乡勇举着牌子站在临时搭建的土台上,按照户房吏员的要求,依白册户籍进行喊话。

被喊到姓名的村民高声应答,在家人的帮助下,推着粮车进行验看。

十二个斛斗分隔开立在收粮场,两名站班衙役及四名皂役站在斛斗旁。

大夏每升三斤,每斗四升,一斗合十二斤,不过县衙征粮为避免粮税不足,皆以大斗征收。

此斗同为四升,但每升却为四斤,故此一斗约十六斤左右。

每有一户村民验看过田赋粮税斗数,就会推着车来到斛斗前,将稻米倒入斛斗中进行称重。

“唰唰唰!”

一名半百老汉小心翼翼地将袋中稻米倒入斛斗,直到堆满方退至一旁。

一名皂役上前,伸手捻出一把稻米,先是看了看,随后搓开谷壳,将谷粒放入口中尝了尝,举手高声呼喊。

“谷粒饱满,米香纯正,当年新米五斗!”

皂役喊过,一名壮班衙役上前,抬腿冲着斛斗中段就是一踢。

“蓬~~”

“簌簌簌~~”

斛斗剧烈震颤一下,原本冒顶的未脱壳稻米瞬间散落两成,掉落在斛斗四周。

那名老汉屏住呼吸看着掉落的谷粒,脸上肌肉不由自主地抽搐着。

踢完斛斗,站班衙役懒散地道:

“不够,填满!”

老汉再次上前,颤抖着将斛斗填满。

衙役看了一眼年长的老汉,换左脚上前再次一踢。

“蓬~~”

“簌簌簌~”

这次掉落的谷粒便少了很多,老汉微微松了口气,朝衙役弯腰以示道谢。

粮税是根据田亩的数量及产出进行三十抽一征收,按照花林县土地的产量,每亩地可获带壳谷物四百五十斤,这算是高产了。

三十抽一,每亩地需纳粟四升,也就是十六斤,共计一斗。

每一个斛斗就代表着一斗粮食,换言之,就是一亩地的产出。

只要核对好户籍的田亩数,便可轻松按斛斗进行计量。

但是,因谷粒带壳,装入斛斗中时,会由衙役对斛斗进行踢击,使斛斗中的谷粒沉淀。

踢过一次后,如衙役认为斛斗中的谷粒够数,这一斗才可以交接,反之,则会反复踢动,确保米粮够数。

久而久之,衙役便从中发现了一个生财手段,借助踢斛将斛斗中的谷粒多向外震荡一些,而这些被踢出来的谷粒就成为了损耗,最终归属衙役所有。

这就是传说中的‘淋尖踢斛’。

不要觉得此行为过分,这是夏律中明文通告的。

老汉家中有田五亩,共需缴纳秋粮五斗,可在衙役的踢斛下,其最少也会多付出两斗左右的谷粮。

不过,这已经算是衙役脚下留情了。

其留情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缴纳秋粮的是个老人。

人是有同情弱者心态的,加上周围有其他乡民看着,如果对一名老人太过苛刻,容易引起乡民愤慨。

故此,每次缴纳秋粮,乡民大多会让家中老幼妇孺入场。

不过这也是看衙役的心情及品行,若是遇到酷吏,有时候会付出一倍甚至以上的粮税。

当然这种情况极少,沈判等快班衙役监察的就包括此类行为。

五斗谷粮征收完成,老汉在秋粮征缴名册上按上手印,将剩余的谷粮装在车上,笑着离开了。

一户收缴完成,立刻有乡勇上前将五个斛斗中的谷粮装入提前准备的粮袋中。

地上被震荡下来的损耗谷粒则由皂役用笤帚收拢在一起装入袋中,这部分的谷粮就归属衙役私有。

沈判虽也是山里出身,但因家中兄长较多,每年的秋粮征收都不用参与,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秋粮征收的场景。

看着场中两名衙役或轻或重的踢斛,看着一名名百姓紧张的神情,沈判对‘公门好修行’这五个字又有了新的理解。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