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麒将斩蛇之事润色,描绘的天花乱坠在义军之中讲述,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日就传遍沛邑左近。
丰邑附近壮士闻听如此天命奇闻,皆争相来投。
短短数日之间,刘邦麾下已聚五百健儿,声势渐盛。
芒砀山深处,一洞窟之内。
刘邦面露难色,只因手下壮士日增,但是粮草渐竭,最多再过三日,大家便要挨饿。
于是召集手下商议对策。
“这有何难?”
雍齿听闻大笑,率先进言:“我等已为朝廷通缉之徒,索性下山劫掠!沛县周遭村落路径、谁家有钱没钱就没有我不知道的,取钱粮易如反掌。”
“汝言似人矣!”樊哙抚掌称善,频频点头。
“你也觉得此计可行?”
雍齿一怔,这厮多与我不对付,今日力挺我,必是被我妙计折服。
我雍齿,亦是大才也!
樊哙‘忒’了一声,“先去你雍齿村中劫掠,再搜刮你老娘墓穴,定能满载而归!”
雍齿闻言大怒,斥道:“你这屠狗之辈,怎敢戏耍于我!”
二人当即争执,就要动手打起来,若非刘邦喝斥,必定头破血流。
夏侯婴蹙眉摆手:“劫掠之举不妥,我听闻陈王已得陈县三老推举,自立为王国号张楚名动天下,楚地英杰争相加入,一路屡败秦军势如破竹。”
“我等不如趁早整束行装投奔陈王大营,归入义军正统,既可得粮草接济,亦能共图反秦大业。”
刘邦不置可否,目光转向陈麒:“陈麒,你意下如何?”
陈普知晓刘邦心思,既然都造反了,哪有想着不当反贼头子的。
至于劫掠当地百姓,那更是下下之策。
于是正色道:“雍齿劫掠之策,断不可行!我等举大义反秦,凭恃者民心也。若劫掠乡邻,与暴秦何异?此举无异于自断后路。”
“何况沛县乃我等桑梓之地,祖宗丘墓皆在于此,抢掠故里百姓,何以面对先祖!”
刘邦闻言,深以为然,颔首不已,“所言深得我心。”
雍齿不服,追问道:“既不劫掠,莫非你亦主张投奔陈王?”
陈麒摇头:“非也,我等熟稔地形据芒砀山之险,尚可避秦军锋芒。若长途跋涉投奔陈王,途经多地,秦军布防严密,我等便是待宰羔羊,遇追击必死无疑。”
“再者陈王为义军之首其势已成,未必能容我等,尤其大哥斩白蛇之事已传遍四方,陈王岂能无猜忌妒人之心?”
“所言甚好,甚好。”
刘邦闻言抚掌而笑,他既决意反秦,志在天下,岂肯屈居他人之下!
他看向陈麒:“你既有良策,可书于掌心,我亦书一计,看你我兄弟是否心意相通。”
二人各伸掌心,提笔书字毕,同时摊开,皆书“攻沛县”三字。
刘邦与陈麒四目相对,会心大笑,英雄所见略同!
樊哙虽未解二人深意,但认识一个“攻”字,便抚掌呼曰:“打!打他娘的!”
夏侯婴见三人兄弟惺惺相惜,自个蒙在鼓里像个外人,咳嗽两声道:
“沛县守军千人,城池固若金汤,我等手持叉镰,如何攻下?”
陈麒道:“夏侯兄难道忘了?大哥在县城之中还有不少至交?”
夏侯婴反应过来,“萧何曹参!”
陈麒点头,“正是,此二人居县衙素孚众望,若能说动大事可成。”
众人皆以为善。
刘邦以自己要与陈麒斟酌写信为由屏退众人。
依旧愁容不展,“你我兄弟相知,我不瞒你,此计虽然好,但为兄尚有疑虑。”
陈麒坐到刘邦身旁,问道:“兄长是担心这二人不助你?”
刘邦道:“非也。我与萧何深交,知其早有反志;萧何若动,曹参必从。”
陈普诧异,自己是后世人知道历史发展,没想到刘邦想看的这么透彻,
果然能成为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刘邦的洞察还是极其敏锐的。
刘邦说:“萧何出身、声望皆在我上,沛中诸事,我常倚其力。若他来投,大家是拥护我,还是拥护他?”
陈麒分析:“兄长无忧!萧何曹参,皆会拥你为尊。”
刘邦问:“为何?”
陈麒回道,“谋逆之首,诛九族之罪,萧、曹二家在沛根基深厚,族大人众,断不肯以身犯险。彼必推兄长为帅,借兄长威望聚心,又避自身之祸。”
刘邦深以为然,手书密信,遣夏侯婴潜送沛县。
两日后,萧何、曹参与刘邦暗通声气,夜开城门。刘邦率军入城,斩秦县令,守军尽降。
翌日,刘邦集沛邑乡绅、豪杰及三老于县署,共议推立领袖。
樊哙挺身直言:“我大哥刘邦,勇毅宽厚,当为诸军之首!”
雍齿却起而反对,力推萧何:“萧公通达政务,声望卓著,非他莫属!”
萧何闻之,忙起身逊谢曰:“某乃文吏,无统军之能,恐负众望,断不可为。”
众议纷纭,一声响彻。
“诸公且听某言!”
陈麒上前朗声道:“吾兄刘邦,承天命斩蛇显圣,已传为沛邑美谈。且其素有仁名,宽待乡邻,士卒归心,此番能克沛县亦是其功劳最大,首领非吾兄不可。”
萧何、曹参闻言稍松一口气,颔首赞同,三老亦抚须赞曰:“所言极是。”
刘邦忙起身辞让:“我不过一泗水亭长德薄才疏,怕是难当此重任。”
再三推却,终难拗众意,方才应允下来。
————
高祖已先匿芒砀山泽间,从者日众,而粮草将竭,乃集诸将议策。
雍齿言:“下山劫掠沛邑,路径熟稔,取粮易耳。”
樊哙驳之,谓其害及乡邻,二人争之,高祖呵止。
夏侯婴进曰:“陈王势盛,可投其麾下。”
高祖默然,乃问陈麒。
麒对曰:“我等举义反秦,恃在民心,掠乡邻与暴秦何异?且陈王势成,必忌异己,对我等岂能无猜?”
高祖抚掌笑曰:“麒之言正合我意!我意取沛县。”
众称善。
夏侯婴忧曰:“沛城城固兵锐,何以克之?”
陈麒对曰:“若得萧、曹二公内应,大事可成。”
时萧何任沛主吏令史,曹参为沛狱令史,皆县中豪吏,与高祖素有交。
高祖私谓麒:“萧、曹声望皆在我上,若来归附,众将拥谁?”
麒曰:“谋逆诛九族,萧、曹家族势大,必不居首担祸,必推公为帅。”
高祖深以为然,遂定计,遣人联络萧何、曹参为内应,后克沛县,众立高祖为沛公,竖反秦大旗于县署之外,率诸人祭告天地,誓师伐秦。
既立建制,刘邦分授职司:萧何掌文书、总后勤,居中调度;曹参统兵甲、严军纪,整肃军旅;陈麒、樊哙、夏侯婴、周勃、灌婴、雍齿并为先锋,冲锋陷阵;卢绾为参事,随侍谋划。
沛子弟二三千人,为义军之基,自此整肃有序,声势日振。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议取沛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