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知否当皇子 第40章 剧情快开始了

作者:白到发光发亮 分类: 更新时间:2025-11-18 11:44:33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没想到苏轼和苏辙兄弟俩的排名居然这么低?”

赵睿一直看到四甲才找到苏轼的名字,而苏辙更是在五甲。

殿试共分五甲,一甲只有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和探花。

说起来探花是有些水分的,探花虽然是第三名,但成绩却不一定是第三。

探花更重要的是长相,而非学识。

当然了,探花也不是在所有考生中挑选模样最俊俏的,而是在长相和学识中综合考量选取的。

没错,古代做官就很看长相的。

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黄巢了,黄巢参加武举表现很好,却因为长相被刷掉了。

虽然这是武举,但科举对模样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赵睿记得明初朱元璋,就曾因为长相,把官员定下的状元给换了。

除了一甲外,二甲和三甲录取的名额也不多,总数大概在五六十人左右。

前三甲也是科举含金量最高的,可苏轼兄弟两却一个四甲一个五甲。

这样的名次,即便授了官职,也是个九品小官,前程有限。

赵睿甚至怀疑,这兄弟俩后面能够得到重用,甚至苏辙还官至副相,和两人的才学有很大关系。

两人的才学让他们声名远扬,得到一些官员的欣赏,甚至就连皇帝都有耳闻。

这或许才是他们仕途还算通畅的原因。

否则就他们这殿试的名次,这辈子撑死一个六品官。

不过赵睿了解两人的才能,并不会因此轻视。

倒是状元章衡让赵睿很是惊讶,其不仅是会元,还是殿试的状元。

可惜未能在乡试中获得第一,否则就是三元及第了。

赵睿对此人没什么印象,但能够在会试和殿试中力压众人,夺得第一,可见其才。

就连苏轼也只是在会试中表现好,在殿试中表现一般。

既然父皇让自己挑选,赵睿也没客气,他把一二三甲共计五十九人全给圈下。

四五甲中,也挑选了一些,一共选了一百人。

这次科举总共录取三百八十八人,赵睿选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四分之一。

赵睿这么做,也是不想错失人才。

虽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可赵睿要培养自己的班底。

这些人真的到了官场,成为既得利益者,将来还能不能支持变法就很难说了。

选完人后,赵睿便拿着挑选的名单去见了父皇。

官家看了他挑选的名单笑骂道:“你倒是会选,一二三甲全选了去,四五甲中比较优秀的也都挑了去,这次科举的精华全在这,去掉这些人,也没什么可堪一用的人了。”

“父皇,这可是您答应儿臣的。”赵睿还以为父皇要反悔,有些急了。

“朕答应你自然作数。”

官家摆了摆手,问道:“可这些人你打算怎么安置?总不能要去东宫担任闲职吧?”

东宫虽然有一套班子,但几乎没有什么政务需要处理。

他原本以为赵睿会选个十几个,谁知道他选了一百个。

这些人是这次科举的精华,其中一些就连他也很欣赏,都去东宫闲着,太浪费了。

“儿臣自然不会让他们闲着。”

赵睿微笑道:“事实上这些人儿臣也没打算全要,会对他们进行筛选,最后能留下多少人,儿臣目前也不清楚。”

“既然你有考量,朕会把这些人给你留着。”

官家提醒道:“不过你也别挑太久,天下人可都看着呢,若是你把这些人给耽搁了,以后读书人也会对科举失去信心。”

“父皇放心,儿臣明白的。”赵睿点头道。

他只是想从其中挑选一些适合搞学文的人,剩下的人即便能力再突出,也会外放去地方。

再有才能的人也需要时间去成长,怎么可能全留下。

就在这时,一个内侍匆匆走了进来,行礼道:“禀陛下,朱美人那边的内侍来报,朱美人要生了。”

“什么?”

官家闻言激动起身,甚至没有顾上赵睿,便匆匆往外走去。

他虽然子女不少,总数有近二十人,可现如今也只有三女一子。

得知朱美人产子,心里激动可想而知。

赵睿看着父皇远去,喃喃道:“剧情快开始了啊。”

…………

朱美人最终生下一个皇子,官家很是高兴。

向来勤俭的官家,大赏了宫里的宫女太监。

整个皇宫都弥漫着喜悦。

但对于新科进士们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正常来说,殿试结束半个月内,朝廷就会进行授官,然后给新科进士一定的假期回乡。

常言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寒窗苦读多年,金榜题名后,自然是想回乡风光风光。

然后今年殿试结束过了半个月,朝廷却迟迟没有授官的意思。

这就让金榜题名的士子们有些不理解了,一些有关系的甚至已经开始四处打听缘由了。

汴京外城城南的一处宅院,苏轼兄弟俩得知父亲回来,匆匆来到正堂。

“父亲,欧阳学士那边可有消息?”苏轼急道。

“你看看你急躁的样子,还不如你弟弟沉稳。”苏洵训斥道。

“儿子说要放弃授官重考,是父亲不让,非说等授官之后看看朝廷安排的官职,如今怎么还怪起我了?”苏轼嘟囔道。

苏轼如今到底年轻,有着自己的傲气。

会试第二名,殿试却得了个四甲,让他有些难以接受。

因此他提出放弃授官,参加下次科举。

可苏洵却不愿意,坚持要等朝廷授官,若是官职一般再拒绝也不迟。

要是官职前途不错,他是不愿意让儿子放弃的。

毕竟真放弃了下次也未必能考中,他自认为自己才学不差,可不也没考中么?

“你…”

苏洵闻言有些气结,正想发怒,苏辙劝道:“父亲,您别和兄长置气了,母亲有些日子没有家书来,孩儿总有些不放心。

欧阳学士可知朝廷为何至今不授官?”

苏洵夫妻和睦,即便父子三人来京赶考,也一直保持书信往来。

几乎每隔半个月左右,眉州那边的母亲便会有书信送来。

可最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收到书信了。

“你母亲肯定是想着科举关键时刻,不想我们分心,不用担心。”

苏洵摆了摆手,微笑道:“欧阳学士虽然也不知道具体原由,却也有所猜测。

再有月余就是官家册封太子之日,朝廷之所以拖着不授官,很可能要从新科进士中选一些人入东宫任职。

你们虽然名次不高,但才学却不差,未必没有被选中的机会。”苏洵笑道。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