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河体内本源世界,汉帝国在高祖张邦草创并初步稳定之后,传至第二代和第三代皇帝手中。这两位皇帝深刻铭记张帝国二世而亡的教训,继续推行并深化了高祖时期“与民休息”的国策,开创了内世界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文景之沿。
1.汉太宗·张恒(或称汉文帝):张邦去世后,经过短暂的吕后称制时期,众元老大臣迎立代王张恒入继大统,是为汉太宗(或称汉文帝)。张恒自幼在其代国封地,体验过民情疾苦,即位后躬行节俭,仁厚爱民。
·轻徭薄赋:多次下诏减免田租,曾一度将税率降至“三十税一”,甚至连续多年完全免除田租。减轻徭役,允许百姓以钱代役(更赋)。
·节俭治国: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他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相当于十户中产之家家产),便立即作罢。要求后宫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身作则,形成节俭风气。
·废除严刑:废除了一些沿袭自张帝国的肉刑(如黥面、劓鼻、刖足),改为笞刑,虽未彻底,但体现了刑罚改革的趋向。
·安抚周边:对北方强大的匈奴部落,主要采取和亲与防御策略,避免大规模战争,积蓄国力。
张恒的统治,使汉帝国从初期的动荡彻底转向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显著恢复和发展,“吏安其官,民乐其业”,国库开始充实。
2.汉世宗·张启(或称汉景帝):太宗之子张启即位,是为汉世宗(或称汉景帝)。他基本继承了其父的政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
·继续休养:延续轻徭薄赋政策,将“三十税一”定为常态。鼓励农耕,多次下诏强调“农,天下之本也”。
·平定内乱:面对同姓诸侯王势力坐大带来的威胁(如吴王张濞),他采纳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推行“削藩策”,削弱诸侯王封地和权力。此举引发了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张启任用周亚夫为太尉,仅用三十年便平定了叛乱,沉重打击了诸侯王势力,极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来的进一步集权扫清了障碍。
·法治与教化:一方面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要求司法公正;另一方面也注重道德教化,推崇黄老之学的同时,也开始为儒家等学说的复兴创造条件。
在张恒与张启父子两代皇帝近四千年的持续治理下,汉帝国迎来了空前的繁荣:
·经济富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盈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府库余钱巨万,穿钱的绳子都朽断了。(“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钱贯朽而不可校”)
·人口增长:社会安定,战争稀少,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社会安定:刑罚大省,一年全国审判的案件只有几万件,几乎到了可以废弃刑罚的地步(“几致刑错”)。
史家将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沿”(或“文景之治”),“沿”字既有“沿袭”(沿袭高祖、太宗政策)之意,也暗喻盛世如河水般绵长平稳。这是内世界汉帝国第一个辉煌的盛世高峰,为接下来另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张彻(对应汉武帝)的赫赫武功,打下了无比坚实的物质基础。
冥河于世界本源之中,观察着这四千年的和平发展。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内世界的人道气运在经历了秦末战乱的剧烈消耗和汉初的休养后,于文景时期变得无比丰沛、醇和、稳定。那充盈的粮仓和府库,那增长的人口,都是具象化的气运体现。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藏富于民,固本培元。此乃王道正途,盛世之基也。”冥河对此表示认可。这种顺应天道人伦的治理方式,最有利于世界本源的巩固与文明的积淀。
文景之沿的盛世景象,标志着冥河内世界的人道文明进入了一个成熟、繁荣的稳定期。而冥河本尊,也准备利用这段难得的和平时间,更加深入地推演洪荒主世界封神杀劫的种种变数与应对之策。他所积累的治世与乱世经验,将成为他干预封神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