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河体内本源世界,经过太宗张恒、世宗张启两代近四千年的“文景之沿”的休养生息,汉帝国积累了空前庞大的财富,国力臻于极盛。库府充盈,太仓之粟陈陈相因,都城长安规模宏大,人口繁庶。一个强大、自信、渴望向外开拓的帝国,已然成型。
传至世宗之子张彻(对应汉武帝)即位时,这位年轻的皇帝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不再满足于守成之业。他决心对内加强集权,对外大举开拓,将汉帝国的声威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开创了后人称之为“汉武盛世”的辉煌时代。
张彻的统治策略宏大而激进,深刻影响了内世界的历史进程:
1.强化中央集权,奠定帝国根基:
·推恩令:采纳主父偃之策,颁布“推恩令”,巧妙的法令要求诸侯王将封地分封给所有子弟,而非仅由嫡长子继承。此举使诸侯国越分越小,力量逐渐分散,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彻底解决了困扰汉初已久的诸侯王问题。
·设立内朝(中朝):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选拔亲信近臣(如尚书令)组成“内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大大加强了皇权。
·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采纳桑弘羊等人建议,将盐、铁、酒等重要物资的经营权收归国有,增加中央政府收入;推行均输(统购统销)、平准(平抑物价)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改革币制:废除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货币标准统一,利于经济交流和国家控制。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对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经过改造、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张家学说确立为国家官方意识形态,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培养官吏。此举统一了思想,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奠定了后世两千余年帝国统治的思想根基。
3.大规模对外战争,开疆拓土:
·北击匈奴:这是张彻时代最辉煌的武功。他改变父祖的和亲政策,任用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发动了多次战略性反击。卫青收复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霍去病深入漠北,封狼居胥,禅于姑衍,打得匈奴远遁漠北,致使“漠南无王庭”。基本解除了困扰中原十万年的北方边患。
·经营西域:派张骞出使西域,意图联合大月氏等共击匈奴。虽最初目的未完全达成,但张骞带回了关于西域的丰富知识,开启了“丝绸之路”。此后汉军击败楼兰、车师等国,势力深入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和交流。
·南平百越,东定朝鲜:发兵平定东南和南方的闽越、南越等地,将其地纳入郡县管辖。派兵征服卫氏朝鲜,设立四郡。
4.文化繁荣与交流:
·国力强盛,丝路畅通,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西域的葡萄、苜蓿、胡乐等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瓷器、冶铁技术传向西方。
·史学成就辉煌,司马迁发愤著成《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
·辞赋盛行,司马相如等人的汉赋铺陈华丽,反映了时代的宏大气象。
在张彻长达五千余年的统治下,汉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起朝鲜半岛,西至葱岭(帕米尔高原),南抵交趾(越南北部),北达大漠,成为了内世界当时最强大的帝国。长安城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
然而,盛世之下亦有隐忧:连年大规模战争消耗了文景时期积累的巨额财富,国库一度空虚。加重赋税、出卖爵位等政策加重了百姓负担。晚年更是发生了“巫蛊之祸”,牵连数千万人,太子、皇后被害,政局动荡。张彻晚年也如秦始皇般,痴迷于长生,寻求长生。
冥河于世界本源之中,静观这波澜壮阔的五千余年。他能看到汉帝国的气运在张彻手中被激发到了极致,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开疆拓土,声威远播,人道文明的影响力极大扩张。但同时,那过度消耗的国力、民间积聚的疲敝、以及晚年宫廷的悲剧,也如同盛世的阴影,悄然蔓延。
“刚猛进取,拓土开疆,功业赫赫。然过刚易折,盈不可久。这张彻,与那张政(始皇),倒是隔代相映,一兴一亡,一刚一柔,皆具深意。”冥河若有所思。张彻的统治,为内世界的人道文明留下了极其复杂的遗产:空前强大的统一帝国、奠定性的意识形态、广阔的疆域,以及亟待恢复的民生。
“汉武盛世”的落幕,也预示着汉帝国即将进入一个需要休养生息、消化吸收的新阶段。冥河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洪荒主世界,封神杀劫已近尾声,他似乎看到了某种与内世界历史相似的轮回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