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与晚霞铺满天际,光透过散开的云落在褐黄墙角,让人有种凄怆感。
市井中有许多赵人都不觉抬头遥看罕见的黄昏美景,连闹市里嘈杂声也微有减轻。
赵政抬头眺望天上,感慨万千想道:“难得能看到这样落日。”
随即目光又瞥过身旁赵姬、鲁句践、盖聂、律等人,嘴角不由一笑。
固然仍在邯郸为质子,数月下来也逐渐整合了一些人,终于不用孤军奋战了。
“敢问前面可是秦王孙?!”一道熟悉的声音在身后传来。
赵政转身一看,原来是老熟人项昌带着一群楚人也在闹市闲逛。
“半月未见项君,令我甚是念怀。”赵政嘴含笑意,张开双臂揖礼道。
不管对方想干嘛,先把面子做足。
尤其是楚国项氏更在乎颜面,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不就出自项氏吗?
项昌见秦王孙不似作伪,更加喜眉笑眼般回礼,又向一干楚人盛情道:“诸位,可知眼前之君为何人?”
“政是秦国公子中最亲近楚国的子楚之子,以法家篇章名传邯郸被公孙龙称为赵子的秦王孙!”
“什么?此君就是赵子?!”
“他是公子子楚之后?”
“咦,看着岁数也不大,竟然学成黄老之学与荀学,还隐约集了各派诸子精要,此君未来必成老、孔、墨开派先贤啊!”
“此君,君,君就是秦王孙?”
众人交头接耳彼此议论纷纷,直到项昌老脸涨红,忍不住咳嗽一声道:“汝等还愣着干什么,快上前见过秦王孙!”
“我楚国也是礼仪之邦,又用儒礼治国多年,怎能轻易失了礼数,快快上前施礼。”
真丢人啊,不久前还在秦王孙面前竖起大拇指夸楚国人人谦让有礼,没想到这么快就被戳穿了。
“拜见秦王孙!”
“见过王孙。”
众多楚人执儒礼对赵政一拜道。
“政见过诸君!”
赵政笑着拱手回礼,目落在项昌身上,好奇问道:“不想项君今日有雅兴带亲友逛闹市,莫非诸君皆是来为赵王庆生?”
邯郸忽然有这么多楚国贵族子弟,又是跟着早到赵国的项昌,除去为赵王丹庆生与巩固盟约外,他想不到还有何原因能吸引如此多楚人来赵国。
“王孙果然聪慧。”项昌赞赏道。
当着楚国诸多贵族的面,他自然愿意多夸奖赵政,要给对方挣足了颜面。
说话间,项昌不停地介绍这些楚国贵族子弟,里面不仅有项氏,还有屈氏、芈氏、景氏、昭氏以及熊氏。
让赵政不由眼皮一跳,好家伙楚国有名的贵族全派人来了,可谓给足了赵王面子。
“君上奉我王之命,不远千里来为赵王庆生,如今居住临近王宫的楚国驿馆。”
“君上早有耳闻王孙贤名,待君上闲暇之时,老朽必引荐王孙……”
项昌抚须笑说道。
他嘴里的君上便是楚国春申君,为了遏制魏国日益强大,楚王让黄歇亲自来赵国一趟,打听赵王丹有无对魏国一样忌惮。
最近魏国频繁向定陶运送粮草储存,引发了列国猜忌。
赵、楚两国没有接壤,加国力大不如从前,无疑比魏国更适合成为盟友,无论联合抗秦,还是攻魏,伐齐,有赵国在都能牵制住别国。
赵政想到了先前谒见平原君时,遭到平原君夫人推三阻四,通过荀祭酒之手才将谒帖送到了赵胜手上。
来回花费了近月时间,才知道这些封君大人物有多么难见,得益于秦昭襄王超长待机,像他这种秦国王孙怎么说也有数十人。
依常人的想法,就算他能争秦王之位,也要等熬过秦太子、公子子楚再说,与他交好不能立刻看到成效,谁愿意等这么久。
除了同样身为质子的太子丹,感到同病相怜死马当作活马医来结交外,别人更看重是他对法的见解罢了。
荀子是儒家出身,现今在楚国任兰陵令,就算楚国宫廷震荡也很难影响到。
他则为法家,在楚国发展的法家有几人有好下场?
吴起伏尸楚王依旧被杀,屈原变法失败投江而亡,也难怪李斯跑路去了秦国。
赵政施礼道:“不想春申君远在荆楚也听说过政的微薄之名,岂敢再去叨扰春申君。”
不等对方说话直接拒绝,他出名是为了自保,此时平原君愿意不杀他,就懒得掺和列国之争。
有那闲心,不如想怎样应对秦国宗室那一关,赵胜也靠不住,只能自己度过。
不给项昌邀请的机会,赵政用借口告辞,带着赵姬、鲁句践等人揖礼离去。
听着脚步声渐行渐远,项昌抚须的手略微僵硬,愕然望着秦王孙说走就走的背影,洒脱没有丝毫留恋,可他还有话没说完……韩国公子还没来得及引见啊。
回过神来,项昌摇头苦笑道:“王孙明明对楚国颇有好感,为何听到君上之名便走得如此之快?”
“公子,老朽未来得及为引见,还望公子恕罪。”
项昌恭敬对人群中一人拱手赔罪道。
此人年纪三十岁上下,身材清瘦,眉毛浓厚,为人不错只说话时容易结巴,听到项昌感到歉意,立刻回礼拜道:“非,非,非,我怎有责怪项君之意,当初非见赵子著作早已神交已久。”
“纵使今日无缘相识,来日韩非也能递谒帖前去拜见,再者需感激君带我游历邯郸,非,非虽来赵国数次也未到过邯郸各城。”
“今天色已晚,非就此别过,回驿馆歇息一阵,望君恕罪。”
韩非从韩国游学到楚国,后又拜进荀子门下研习荀学数年,原本还想再多待些时日,不料春申君邸宅却传出数篇法家著作,他仔细阅览不禁骇然大喜,此人书写的篇章,在某些地方简直在想他心中所想,更能畅所欲言。
这下韩非彻夜通读,数夜难眠,到处打听此君姓名。
得知此君为秦王孙,如今在邯郸为质子的消息后,立即收拾行囊,辞别老师荀子与同门,爬山涉水赶来只为见赵子一面。
韩非有一种感觉,赵子必定会是他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