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朝会再次开启。
本来按照规定,应该是每逢三,六,九开大朝会,但谁让文武群臣碰上了老朱这个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呢,隔三差五喊早朝几乎都让大家习惯了,哪怕是后来清朝的雍正,相比起老朱都有所不如,毕竟到了雍正时期,军机处已经帮忙分担了太多。
而咱们这位洪武大帝,从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开始,每天要处理的政务繁杂无比,朱标没死的时候还能帮着点,而这几个月,无疑是让老朱每天都忙得昏天暗地,焦头烂额,现在有了解决办法,他自然也是雷厉风行。
朝会开启,文武群臣朝着朱元璋行礼。
老朱看了一眼众人,随即将目光落在朱允熥的身上。
“允熥,到御阶上来,站咱旁边。”老朱开口,第一句赫然是对朱允熥所说。
而这一幕,淮西勋贵们自然一个个喜笑颜开,朱允炆以及文官集团的脸色却是突变。
要知道,御阶上那个位置,向来是属于储君的,原本朱标在的时候,就是朱标站在那里,现在老朱突然让朱允熥站那个位置,莫非是已经打算将大位传给朱允熥了不成?
文武群臣心思各异,朱允炆更是一脸仿佛吃了苍蝇一般的难受。
“皇爷爷,您忘了孙儿了么?您答应过要让孙儿当皇太孙的,您都忘了么?孙儿究竟哪里比不上三弟了?难道真的是因为嫡庶之分?”
朱允炆在心中狂吼,他想不通,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从小到大,无论哪个方面,他都甩朱允熥十条街,可如今,朱允熥的表现在他看来也就那样,为何皇爷爷就那么喜欢他,而将自己这个孙儿忘却了呢?
朱允熥刚刚走上御阶,王焕立刻就从一旁走了过来,将一个小册子递给朱允熥。
随即,老朱的声音也随之响起:“允熥,关于内阁的章程,就由你先与诸位爱卿细说吧。”
“是,皇爷爷。”朱允熥连忙接过小册子,开口说道。
看到这一幕,朱允炆心中顿时微微一松,还好还好,皇爷爷只是让三弟宣读,不过这个内阁又是什么东西?他又不禁懊恼起来,这种事情,皇爷爷不是应该先与他商议么?
一时之间,朱允炆整个人都患得患失起来,脸色看起来更是难看无比。
朱允熥清了清嗓门,然后打开小册子,将他昨晚连夜写好的内阁章程,给文武群臣都念了一遍。
“陛下,内阁大臣参与政务,这不是与原来的中书省没有太大区别?”有人站了出来,问道。
老朱微微一笑,说道:“咱知道你们有许多疑问,不过这内阁制度,乃是允熥率先提出来的,你们有什么疑问,尽管问他就是。”
若是别人,或者外人,这种事情肯定会揽在老朱的身上,让文武群臣们看到皇帝的英明神武,但朱允熥是他老朱的嫡孙,同时他也有意册立朱允熥为皇太孙,就算将朱允熥推到台前,不仅不会有任何问题,还会在无形中增加朱允熥在群臣当中的威势。
朱允熥微笑着开口说道:“中书省为三省六部制,且拥有一定程度的中央决策权,虽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又能相互制衡,避免专权,但却有三省六部,人员繁多,极易因权柄过重,造成党争,不利于朝局稳定。”
“但内阁制度则不然,内阁大臣虽也享有无上荣光,但内阁设定的人数,不过三至五人,且只有议政权与票拟权,而没有中央决策权,可以极大程度上避免党争或者权臣的出现,同时还能集思广益,为我大明军国大事,提供更多建议。”
文武群臣闻言,不禁暗暗点头,若真能如此,倒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提议,毕竟就算没有那么重的权柄,可只要能够进入内阁,成为内阁大臣,可以与皇帝参政议事,投票,那也绝对是一种无上荣光,虽比不得真正的权相,权臣,但也绝对要比一般人强出许多,尤其是刚才朱允熥念内阁章程的时候,还特意说过,内阁在六部之上,也就代表着从此,六部尚书,不再是终点,而是再次提供了他们向上的通道与希望。
望着御阶上意气风发,侃侃而谈的朱允熥,朱允炆心中的妒火简直快要将他烧焦了,偏偏现在他还什么都说不出来,那种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随着又有几名大臣提出问题,朱允熥都一一解答,老朱见火候差不多了,便开口说道:“内阁的情况,大家想必也都知晓了,允熥该说的也都说完了,咱今日就建立内阁,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该问的都问了,皇帝都说了要搞,对他们还有好处,多出了上升通道,自然不会有人傻乎乎地这个时候跑出来反对。
“臣等均无异议。”
老朱哈哈一笑,从龙椅上站起,随即说道:“好,既如此,咱便宣布即日起,内阁成立,咱会派人将皇宫外围的一座宫殿收拾出来,成为内阁大臣办事与休息的地方,以后所有非加急奏折,一律先报内阁,由内阁上传下达,议政票拟,再递交给咱批红盖印,方可生效。”
说着,老朱声音顿住,目光再文武群臣的脸上扫过。
所有人顿时屏气凝神,知道老朱这是要开始了。
“茹常!”
“臣在。”兵部尚书茹常连忙走出来。
“命你为谨身殿大学士,入内阁,为内阁次辅。”
“臣谢陛下隆恩。”虽然是兵部尚书,可从太子朱标薨逝后,茹常是唯一一个能够一直待在兵部尚书的人,甚至到洪武三十一年,还兼任吏部尚书,可见老朱对他的信任与倚重。
“詹微。”
“微臣在。”
“命你为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
“微臣遵旨,谢陛下隆恩。”詹微很清楚,若不是陛下有意三皇孙殿下,恐怕这内阁大臣之位,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
“刘三吾。”
“老臣在。”
“命你为殿阁大学士(这是洪武十五年就有的,不过那时候只是相当于老朱的秘书一样),入内阁,为内阁首辅。”
“老臣谢陛下隆恩。”刘三吾连忙拜谢。
“内阁初立,暂定三人,如有需要,咱会继续加人。”老朱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