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83,从摆地摊开始! 第42章 金爷!

作者:我腕骨掉了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15 20:14:37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晚饭裴向阳是在张家吃的,饭菜很丰盛。自打开始做买卖后,张家的伙食标准就一骑绝尘,甩了同大院的邻居们好几个档次。

大表哥这几天为做小吃车的事情没少费心,张飞扬为了犒劳他,去黑市上买了不少好东西。

张红梅在厨房里一通忙活,大显身手,葱烧蹄筋,京酱肉丝,粉蒸肉,木须肉,酥炸鱼香茄子,干炸丸子。

主食就是她打算卖的凉皮和凉粉,这波儿权当是帮着试菜了。

这几天张飞扬为着小吃车的事情忙活,张红梅在家也没闲着,她每天调整配方,凉皮的厚度,凉粉的软硬。

吴所谓下班之后跟着过来,他通过自己纺织厂大厨的身份,从各个渠道买来香料。

两人躲在厨房实验,调制出最佳的料水比例,油辣椒的配方。

今天端上来的,就是张红梅和吴所谓一致认为最优秀,最美味的成品。

……

滴滴答,滴滴答,小喇叭开始广播了……

收音机中传出《小喇叭》节目的背景音,几个小子一人捧着一只大碗,蹲在收音机前收听。

碗里头是冒尖儿的凉皮和凉粉,浮头儿上还放着京酱肉丝,炖羊肉,鱼香茄子。三人吃的满面油光,听着广播入了迷。

饭桌上,

听到张飞扬说起做买卖的进项,裴向阳这个工作了快十年的汉子吃惊地瞪大双眼。

他不像大杂院那些人,看不起个体户。

也不像老一辈总觉得工人才是铁饭碗,工人的身份才是仰仗。

恰恰相反,他其实是一个很注重时代变化的人。

可能是受遗传基因的影响,裴向阳虽然没上几年学,却分外的喜欢读书看报。

他知道三年前,也就是1980年八月,我国建立了第一批经济特区,分别是深州,竹海,山头,下门。

也知道这些地方自从成为特区之后,经济可谓是一日千里。

除了这些地方,还有文州等地区,都在发展经济,个体户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

在陶然居,他时不时地听人提起过,那些地方第一批吃螃蟹的人,都赚了大钱。

可是那都是从别人嘴里听说,裴向阳总觉得距离自己是很遥远的事情。

可是现在,身边人居然也开始偷偷做买卖,并且仅仅一个暑假的功夫,居然就赚了大几千。这个消息,让裴向阳瞠目结舌。

盯着饭桌上丰盛的饭菜,裴向阳竖起大拇指:“大飞你小子,比你哥强。”

“嗐,我也是瞎闹。”张飞扬谦虚着,“哥您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去火车站月台试试。”

裴向阳若有所思:“我再考虑一下。”

张飞扬倒也没一直劝,条条大道通罗马,裴向阳上辈子并非凡物,甚至还在不少时候帮过他的忙。

当年从纺织工下岗之后,他就是去深州投奔的对方。

他相信,即便是向着上辈子的既定轨道发展,表哥的日子也不会差。

吃完饭,除了老太太之外,一家人送裴向阳一直送到胡同口。

下午四点多,

张飞扬,张红梅,还有专门逃了班的刘秀英就前往火车站。

他们选的地点并不在火车站广场,那地儿也不让摆摊。

张飞扬早就看好的位置,就在前门楼底下,一个露天小茶铺的旁边。

茶铺简单的大案板上,一溜儿大茶碗整齐地摆放着,上面还盖着玻璃,显得干净又卫生。

大碗茶的左侧是一个拉洋片的摊位,摊主左手锣,右手锤,脚下还踩着绳子,控制着装有镜头的木箱子,让其箱子里面嵌入的画片旋转。

摊主一边手脚不停,一边还大声地唱着“大清往上那是大明,大明坐了十六帝……有钱的人家卖骡马,无钱的人家卖儿童。”

张飞扬为“张记小吃”选定的位置,就在大碗茶的右侧。

三轮车停好,刹车,刘秀英帮着张红梅摆出桌椅板凳,张飞扬拿出写着价格的小黑板。

小黑板上写着凉皮/凉粉,小份两毛,大份两毛二。

地图(附四九城公交线路)五毛,茶叶蛋一个三毛五,两个六毛,还是以前的价格不变。

横空出世的“张记小吃”,很快引来周边其他小贩的注意,隔了一个茶摊儿的拉洋片儿老头儿过来攀谈。

老头儿穿着绵绸短袖,绵绸裤子,脚下踩的是黑色懒汉鞋,四九城又叫“片儿懒”。

张飞扬叫一声大爷,递过去一只大前门,老头儿嘿嘿一乐:“这是好烟,老头子我好久没抽过了。”

“大爷您在这一片儿摆摊儿有一阵子了?对这一片儿应该挺熟悉吧?”张飞扬又递过去火儿。

老头儿抽一口烟,眯着眼吐出一个烟圈儿:“打从去年过完年,老头子就在这里摆摊儿了,对这一片儿不说门儿清吧,也算是差不离。”

张飞扬勾唇一笑:“去年才来?不止吧?”

老头儿一愣,又回过神:“小伙子年龄不大,眼还挺毒。”

他告诉对方,自己就住在大栅栏:“生在四九城,长在皇城根儿。老头子活到六十八岁,没到过三里屯”

“您老祖上在旗的?”张飞扬问。

老头儿又笑了:“怎么看出来的?”

“嗐,就您脚上这双黑布鞋,我没猜错的话,这是内联升出品吧?”张飞扬扬了扬下巴。

四九城有句老话叫做“爷不爷,先看鞋。”

在旗的格外在乎这个,哪怕过的再落魄,脚上的鞋凑合不了。

老头儿点头:“穿了一辈子内联升,什么都能凑合,就是亏待不了这双脚。”

双方又攀谈几句,老头儿告诉张飞扬,他姓金,“这一片儿的商户,都叫我一声金爷。”

金爷祖上不仅在旗,还是大户,鼎盛时期,大栅栏这一片儿有一半儿的门面儿,都是他们家的。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金爷一家没少受苦。

“还好现在,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我跟我老伴儿住着三进的四合院,我还能拉个样片儿赚点儿生活费,值了!”金爷感叹一句。

“金爷,我姐姐初来乍到,劳烦您给帮衬点儿。”张飞扬很是客气。

ps:今天不舒服耽误了,一会儿还有一更。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