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伯邑考开始护佑华夏 第49章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作者:长平烈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4 08:14:06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随着晋侯平定曲沃桓叔之乱,晋国这块璞玉已经雕琢完成,然而被丰侯比作他山之石的郑国却并未解决叔段的隐患,反而愈演愈烈了。

恭王三十五年,武姜再次来到了郑伯面前,向郑伯讨要密城。

郑伯的眼中闪过了一丝狠辣的神色,但很快便装作犹豫的样子答应了下来。

大夫祭仲听说之后,又跑到了郑伯面前,严厉地训斥道:“国君啊!密城就相当于是都城的西大门啊!将密城交给叔段,又和直接将都城郑交给叔段有什么区别呢?当初你封叔段到京邑时说‘做多了不合情理的事,叔段必然会自己垮台的’可如今叔段已经控制了大半个郑国的疆域,我担心将会垮台的是你啊!”

被骂了个狗血淋头的郑伯也不恼,还安抚祭仲道:“不用担心!马上叔段就要垮台了!作为弟弟却不断向身为国君的兄长索要国土,这是世人所厌恶的啊!作为母亲却偏袒幼子而厌恶长子,这是会被世人所唾弃的啊!

如此一来就算他们拥有再多的地盘,也会因为失去民心而失败。

你看晋国的曲沃桓叔,连弑君都成功了,可最后不还是落到了这般下场,更何况他们母子二人呢?大义会站在我们这边,周天子也会帮助我们的!”

果然,不出郑伯所料。

叔段还没接管密城,密城的百姓就已经开始声讨武姜和叔段的行为了。

紧接着,这份不满又蔓延到了所有没有被叔段统治的郑国地区,甚至有一些叔段统治范围内的城镇里,也有百姓在背后偷偷说武姜和叔段的坏话。

叔段听说后,派人强行镇压了自己控制范围内的百姓,还在密城以挑拨公室之名逮捕了不少人。

霎时间,大半个郑国人人自危。出门在外一句话也不敢说,碰到了熟人也只敢用眼神示意,生怕因为祸从口出而连累了家人。

很快,这件事情便传播到了刚刚继位不久的静王耳中。

静王对着太子聪问道:“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应对国人的非议呢?”

太子聪回答道:“我应该也会和叔段一样,派人将这些非议镇压下去吧!”

谁知听到儿子的回答,静王却十分生气,说道:“这是错误的啊!将会导致祸患啊!

管理百姓的嘴可是比治水还要危险啊!

尧帝统治的时候,天下被洪水淹没,任用鲧来治理水患,鲧就采取了堵的方法,但一直治理了九年,都没有成功。

后来到了舜帝统治的时候,任用了鲧的儿子大禹来治理水患,大禹采用了疏导的方法,从洪水的源头开始疏导,一直疏导到了大海,水患也就被治理好了。

百姓也是同样的道理啊!

仅仅堵住百姓的口不让他们说话,又怎么能长久呢?

一味的镇压只会带来暂时的稳定,却会埋下更大的祸患。只有引导百姓的想法,才能真正地长治久安啊!”

太子聪点了点头说道:“我知道了,叔段应该引导百姓化解其中的误会,将非议解决掉,而不是盲目地用武力去镇压。”

然而静王却摇了摇头说道:“这件事的关键不在百姓的非议啊!关键在于叔段自己啊!只要叔段一天不将自己多余的封地还给郑伯,那百姓的非议就一天不会停止!”

说完也不管太子聪有没有理解自己的意思,静王便招来了侍从,写了一封诏令给郑伯。

郑伯接到静王的诏令后,十分高兴,招来了祭仲对他说:“时机已经到了啊!郑国的百姓苦于叔段的统治已经很久了,天子也已经知道叔段的暴行。时机终于到了啊!”

于是郑伯派祭仲着手准备粮草和武器,又派人到秦国将舅舅嬴诚叫了回来。

-----------------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史记·周本纪》[西汉·司马迁]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史记·夏本纪》[西汉·司马迁]

三十五年,武姜三索密于庄公,公从之。祭仲闻之,斥曰:“君乎!密乃郑都西之门户也。授之于叔段,又与授郑都于叔段何异?。初君封叔段于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今叔段既得半数之地,恐将自毙者君也!”

庄公答曰:“勿忧也!叔段将崩也。为弟而数索封于兄,此世之所厌也。为母而喜幼恶长,此世之所弃也。

当如是,得之虽多,失之以民心也。

卿观晋之曲沃桓叔,既已弑君,犹至于此,况其母子二人乎?。义将在孤,天子亦将助孤也。”——《周史·郑世家》【西汉·史安民】

时静王新立,叔段三索封于郑庄公,郑民多谤之。叔段大怒,连诛数十人。既而谤果鲜矣,皆莫敢言,道路以目。王问太子聪曰:“若子为叔段,子将何为?”

太子聪答曰:“吾与叔段同也,当遣人镇之。”

王怒曰:“此谬也!将为患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尧之时,鸿水滔天,用鲧治水,鲧堵之,九年而不成。

其后至于舜,用鲧之子禹治水,禹疏之,自水之源而疏,至于海,水患乃治。

民亦如是。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壅则暂定,却将遭大咎。夫唯疏民意,方能长久!”

太子聪颔首曰:“吾知矣!宜疏也,非壅也。”

王摇首曰:“此事之要不在此也!在叔段也。叔段一日不反其余,则民之谤一日不止矣!”言毕,书诏庄公。——《周史·东周本纪》【西汉·史安民】

王闻之,书诏庄公。庄公喜而告祭仲曰:“时已至矣!郑人苦叔段久矣,天子亦知其暴。时终至矣!”乃使祭仲备粮械,又使人召大夫诚于秦。——《周史·郑世家》【西汉·史安民】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