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他的声音,才缓缓响起,回荡在死寂的大帐之中。
“好。”
朱棣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帐下诸将,最后落在了朱高烨的身上。
“今日之战,靖海王朱高烨,以格物之学,造神兵利器,破敌于八百步之外,为我大明立下不世之功。朕心甚慰。”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
“赏黄金万两,锦缎千匹,宝马百匹。”
这是一份厚赏,但帐内众人听了,却都觉得不过如此。
相较于那毁天灭地的战功,这点金银财帛,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然而,朱棣的下一句话,却让所有人的呼吸都为之一滞。
“另,朕敕封朱高烨,加领军械格物总局督造一职,官居正一品,直接对朕负责。
总领天下一切军械研发、格物探究之事。
所需钱粮、工匠、土地,皆不必经户部、工部,可持朕之金牌,直接调拨。”
“轰!”
这个任命,在所有人的脑海中炸响。
军械格物总局?
这是个什么衙门?
大明立国以来,从未有过这样的建制!
官居正一品?
这意味着,朱高烨的地位,几乎与内阁首辅、六部尚书平起平坐!
直接对皇帝负责?
不必经户部、工部?
这意味着,他拥有了近乎无限的财权和人事权!
疯了!皇帝一定是疯了!
所有人都被朱棣这石破天惊的决定给震慑住了。
他们难以置信地看着朱高烨,那个年仅二十四,此前还默默无闻的皇四子。
在短短一天之内,就一飞冲天。
朱高煦的拳头在袖中捏得咯咯作响,指甲深深地陷入了掌心,他却感觉不到丝毫疼痛。
他死死地咬着牙,才没有让自己当场失态。
父皇...父皇他怎么敢?!
他怎么能给老四这么大的权力?!
这已经不是恩宠,这是在养虎为患!
朱高烨的心跳,也在此刻漏跳了半拍。
他预想过很多种结果,但他没想到,自己这位雄才大略的父皇,魄力竟然大到了如此地步。
他不问细节,不问过程,甚至不追究这力量背后的隐秘。
他只用最简单、最粗暴、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将这股力量,牢牢地打上了“皇家”的烙印。
这个“军械格物总局”,名为衙门,实则就是朱高烨在天津卫那套班子的“官方认证”。
朱棣用这个前所未有的机构,给了朱高烨至高无上的名分和权力,让他可以光明正大地,将自己隐藏了十年的力量,从幕后搬到台前。
但“直接对朕负责”,这六个字,既是信任,也是枷锁。
它将朱高烨和他的所有事业,都彻底绑在了朱棣的皇权战车之上。
从此以后,他所做的一切,都将是“奉旨行事”。
他的功劳,首先是皇帝的功劳。他的力量,也必须是皇帝可以掌控的力量。
朱棣看着朱高烨,缓缓地说道:
“高烨,你可愿意,为朕,为我大明,扛起这个担子?”
朱高烨压下心中的波澜,没有丝毫犹豫,撩起王袍,单膝跪地,声音无比坚定。
“儿臣,领旨谢恩!愿为父皇,为大明,万死不辞!”
“好!”
朱棣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真正的笑意。
他走下御座,亲手将朱高烨扶起,拍了拍他的肩膀。
“记住你今天说的话。”
他转过身,对着帐内诸将,朗声道:
“今日大捷,诸位皆有功劳!传朕旨意,全军大犒三日!
三日后,拔营,班师回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夜,更深了。
朱棣的中军大帐内,只剩下父子二人。
所有的内侍和护卫,都被遣到了百步之外。
帐内只点着一盏孤灯,昏黄的灯光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射在帐壁上,微微晃动。
朱棣没有坐在御座上,而是与朱高烨相对而坐,中间隔着一张矮几,上面温着一壶热茶。
没有了君臣之礼,气氛反而比之前更加凝重。
“说吧。”朱棣亲自为朱高烨倒了一杯茶,动作不急不缓,
“现在,这里没有君臣,只有父子。朕想听听,你心里真正的想法。”
朱高烨双手接过茶杯,杯身温热,暖意顺着指尖传入心底。
他知道,白天的封赏,是给外人看的“面子”。
而现在,才是决定他未来的“里子”。
他没有隐瞒,也没有夸大,而是将自己这十年来的所作所为,选择性地、有条理地说了出来。
他说了自己如何从古籍中受到启发,开始研究“格物之学”。
说了自己如何建立新的工坊,改良冶炼和制造工艺。
说了自己如何招募和培养那些思想开明,不拘一格的工匠和学子。
说了自己如何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保密制度和流水线式的生产管理模式。
他将一切,都归功于“知识的积累”和“体系的优势”,绝口不提那个只存在于他脑海中的“系统”。
朱棣静静地听着,偶尔端起茶杯抿一口,眼神却始终没有离开朱高烨的脸,不放过他任何一丝细微的表情变化。
当朱高烨说完后,帐内再次陷入了沉默。
“十年...”朱棣悠悠地开口,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慨,
“整整十年,朕竟然都不知道,朕的这个儿子,在朕的眼皮子底下,悄悄做下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的语气听不出是赞赏还是责备。
朱高烨低头道:
“儿臣自知人微言轻,在诸位兄长面前,不敢妄言。
所学之事,又被世人视为奇技淫巧。
若无今日之战,恐怕儿臣还要再等十年,才敢将这些东西,呈于父皇面前。”
朱棣不置可否地笑了笑,他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话锋陡然一转。
“你那火炮,造价几何?
一月能产多少?你手下那些格物人才,又有多少?”
威力、成本、产能、人才储备。
这是一个成熟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
朱高烨心中早有腹稿,沉声答道:
“回父皇。此炮儿臣命名为神武。
因其炮钢冶炼不易,工艺复杂,一门炮的造价,约等于我大明一艘中号福船。
目前天津卫所有工坊全力开工,一月,可产十二门。”
“至于人才...儿臣十年积累,核心工匠及学子,约三千人。皆对儿臣...忠心耿耿。”
“一门炮,等于一艘福船?”朱棣的眼角微微抽动了一下。
这个价格,堪称天价!
“一月只能产十二门?”这个速度,慢得让他有些失望。
“三千人...忠心耿耿?”
这最后四个字,让朱棣端着茶杯的手,在空中停顿了片刻。
“父皇,”朱高烨仿佛没有察觉到朱棣的情绪变化,他站起身,从随身的木匣中,取出了一卷用油布包裹的,厚重的图卷,双手呈上。
“儿臣知道,仅凭这神武大炮,还不足以让父皇下定决心。儿臣今日想献给父皇的,不仅仅是一件利器,更是一个全新的大明。”
朱棣放下茶杯,眼神中带着一丝疑惑,接过了图卷。
图卷很沉,展开之后,几乎铺满了整张矮几。
当朱棣的目光落在图卷上时,他的瞳孔,猛然收缩。
这是一幅地图。
一幅他从未见过的,详细得令人发指的地图!
地图之上,大明的疆域被描绘得无比清晰,山川、河流、省份、卫所,无一不备。
但这,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在大明疆域之外的,那片更为广阔的世界。
东边,越过一片蔚蓝的海洋,是狭长的扶桑列岛,其形状和位置,远比大明现有舆图精准百倍。
南边,穿过吕宋、满剌加,是一片巨大的,如同盾牌般悬于南方的“新周大陆”(澳洲)。
西边,绕过那片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高原,是天竺、是波斯,再往西,是形状怪异的“欧罗巴大陆”和更为广大的“阿非利加大陆”。
最让朱棣心神俱震的,是在海洋的另一端,那片与大明隔海相望的,广袤无垠的“新汉洲大陆”(美洲)!
“这...这是什么?”朱棣的声音带着颤抖。
他伸出手,指尖在那片“新汉洲”上轻轻划过,仿佛能感受到那片土地的温度。
“父皇,这是我们脚下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