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书只不过被当作催眠的利器,
然而,一本书能让失眠的人睡去,也能让沉睡的人醒来。
有多少书,能让我们看清这个世界,成为我们看不见的竞争力:又有多少书,能让我们在看清这个世界的同时,仍旧热爱这个世界。
阅读增添感性,也是一种新的性感。
你所读过的任何书,都会进入你的心灵和血肉,并最终构成你最甜美的部分。
关于人生大问题的答案,要你自己去慢慢拼凑:
但一本本的书给出的小小回答,却可以帮你抵抗终极的恐惧。
我们的一生有限,你想去的地方,你要做的事情,也许总不能完全实现。唯有读书的时候,你可以在灵魂中撒点儿野。
要知道,人生终须一次妄想,带领我们抵达未知的生命。
你的时间那么贵,要留给懂你的人。
1.态度效应: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心理健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里列出几点以供大家参考:第一.努力正常,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能够以积极正确的右座面对现安中的问题、困难和矛盾:第二,尴者反应适度,保持乐观和稳定的心态,心胸开阔,对未来抱有希望;第三,意志品质健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能够经得起因难和挫折的考验;第四,自我意识正确,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能够自尊、自信,与人相处不卑不亢;第五,个性结构日趋完善,有自己的需求、动机、兴趣、能力、性格;第六,良好的人际交往,乐于与人交往,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七,行为得体,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
心理健康关系到个人的身心健康、人格完善、工作成绩、生活质量,更关系到家庭幸福、社会安定与精神文明。积极心理学的先驱塞里格曼和谢尔顿对积极心理学所下的定义道出了其本质:“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活力与美德的科学。”懂得积极心理,才能知道我们该怎样积极地对待生活,才能知道该怎样获得真正的幸福。
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心理学与“心灵鸡汤”之间的区别一后者只是一味地说鼓励和温暖人心的话,但实际上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实践的方式和途径。所以,“心灵鸡汤”喝再多,也没有营养。心灵鸡汤或许会告诉我们要像霍金一样微笑地面对生活,即便生活待我们如斯,我们也要勇敢地对世界说出wOw,但是心理学会告诉我们心理健康有哪些判断标准、怎样把握行为和情绪、拿捏人际关系的分...这就是“鸡汤”和科学的区别。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心灵鸡汤逐渐失去了兴趣,反而一种叫作“毒鸡汤”的新兴事物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毒鸡汤”是一种披着心灵鸡汤外衣的文章,但读起来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完全没有温暖、积极、正面的力量,内核全都是贩卖焦虑、夸大事实、危言耸听。更有利欲熏心者,在其中加入了大量的营销广告甚至骗诈信息,看起来更像是广告宣传,实则和洗脑已经没有本质的区别了。
有时候,生活就是让我们不遂愿,当我们想对这个世界表达我们的态度的时候,到态度表现出来的时候,已经不是我们最初想象的那个样子了。我们在前面说过了很多关于态度被改变了的理论,难道我们就不知道“毒鸡汤”有害吗?但为什么还是会轻易地被它牵着鼻子走呢?因为,有一点都被大家忽视了,那就是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到底是态度决定行为,还是行为决定态度?我们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前者,毕竟,“态度决定一切”,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行为也能够影响态度。其实行为和态度是一种相关关系,需要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当态度改变时,行为也会跟着改变;行为要是改变了,态度也会随之转变。
成功从来与年纪无关——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那一年,她才24岁,属于典型的年少成名。直到现在,很多人也是这样的心态:人都老了,还折腾什么呢?当然是年轻的时候才有精力和资本折腾,就算失败了,也大可以重新来过,老了之后哪还有那么多机会?
这固然很有道理,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不符合实际,比如,在艺术领域大器晚成的人就有很多,国外有摩西奶奶,中国则有齐白石。
摩西奶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作画。”固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绘画天赋,但有其他的天赋也未可知。如果一辈子都不去尝试发掘,那么我们的天赋和潜力就永远得不到发挥。还有谁比摩西奶奶更晚开始呢?谁说晚年的成功就会打折扣呢?
所以,我们永远不能失去重新开始的勇气。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但大多数人对“无穷”的感受却并不怎么直观。在这里,我们可以用数据来说话:我们大多数人的大脑潜能只开发了不到10%,而被誉为天才的爱因斯坦也只是比普通人多出了4%而已。也就是说,我们都有尚未开发的巨大潜能,就像海面上漂浮着的冰山,显露出来的只是一角,而潜藏在海水中的才是巨大的宝藏。
这对教有工作者来说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虽然我们并不都是天才,但是我们普通人和爱因斯坦之间也只差4%而已,所以,只要后天有意识地开发大脑潜能,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在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好这一步,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会更加游刃有余。
发展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一生当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的,其奠基人是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他于1882年发表的《儿童心理)标志着发展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如今,发展心理学理论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现在已经达成共识的胎教。
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实现个体的更好发展,这里的“发展”可以看作是潜能的发掘和展现。虽然孩子尚未出生,但是随着器官的逐渐发育成熟,胎儿的听觉、视觉、嗅觉等都是能够感受外界信息刺激的。而信息的刺激就是潜能开发的重要方式,比如胎教中最典型的听音乐,就是用乐曲来刺激孩子的听觉发育,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除了胎教,在儿童时期,接收到多种刺激的孩子也会发展得更好。
在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不懂得开发自己的潜能,这时候,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教育者们提供相应的条件和环境来帮助我们开发自己的潜能。但是如果我们像摩西奶奶一样,出生在一个没有办法改变的贫瘠环境中,也不要因此而灰心丧气、放弃自己。
人生的赛道很长,前面跑得快的人不一定就能够一直领先,后来居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要相信,生命充满了无数种可能,值得我们去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