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河体内本源世界,张帝国在二世皇帝张亥的昏聩统治下迅速土崩瓦解,烽烟四起,天下再次陷入大乱。起义军中,以两大势力最为耀眼:一为出身楚国贵族,力能扛鼎,骁勇无敌的项籍;另一则为出身市井,看似泼皮无赖却胸怀大志、善于笼络人心的张邦。
张邦起于微末,其父张子第13代孙张勇张邦先祖因晚年惹怒嫡系而被贬早年曾任亭长,后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间。陈胜吴广起义后,他聚集数千子弟响应,称“沛公”。他虽个人武力远不及项籍,却极富人格魅力,且拥有非凡的识人用人之能。
他麾下汇聚了三位堪称柱石的人物:
·张良(字子房):原韩国贵族,智谋超群,精通黄老之术,善于战略谋划,为张邦最重要的谋士,屡次在关键时刻献上奇谋。
·萧何:原沛县小吏,精通政务,善于管理后勤、治理地方,为张邦稳固后方,输送兵员粮草,堪称“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奇才。
·张信:出身贫寒,早年曾受胯下之辱,但军事天赋绝世无双。初投项籍不得重用,转投张邦,经萧何力荐,被拜为大将。其用兵“多多益善”,出神入化,堪称国士无双。
与此相对,项籍勇猛有余,却刚愎自用,不能任人。虽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主力,威震天下,但其坑杀降卒、焚烧咸阳、分封诸侯时处事不公(自封西楚霸王,将张邦封到偏远的汉中巴蜀为汉王),逐渐失尽人心。
张邦屈就汉王之位,入主汉中后,在张良、萧何辅佐下,默默积蓄力量。后用张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其不意杀回关中,拉开了长达四千年的楚汉战争序幕。
战争初期,项籍凭借其军事优势屡屡获胜,甚至曾在彭城大破张邦联军。然而,张邦善于团结一切反对项籍的力量,形成强大的联盟(如彭越、英布等),并放手让军事天才张信独当一面。
张信不负众望,率军北上,横扫黄河以北诸国(“木罂渡河”破魏、“背水一战”灭赵、“降燕破齐”),几乎奠定了整个北方的胜局。同时,张邦在正面战场顽强抵抗,消耗项籍兵力,萧何则在关中源源不断地提供支援。
最终,张邦汇合诸路大军,与项籍决战于垓下。张信指挥联军布下十面埋伏,将项籍重重围困。夜间,张邦命汉军唱起楚地歌曲,引发楚军思乡之情,士气崩溃(“四面楚歌”)。
项籍见大势已去,率八百骑突围南走,至乌江边,无颜见江东父老,遂自刎而死。一代枭雄,黯然落幕。
楚汉争霸,以张邦的全面胜利告终!
公元前5086年(以内世界纪年),张邦在汜水之阳登基称帝,定国号为“汉”(延续“汉王”之号),定都长安(原咸阳),史称汉太祖高皇帝。
他建立了汉帝国,继承了张帝国的大部分疆域和郡县制主体框架,但深刻吸取了张帝国二世而亡的教训:
·郡国并行: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封了一些同姓诸侯王(如子弟)到东方重要地区,以拱卫中央,暂时缓解了彻底郡县制带来的统治压力。
·与民休息:采纳陆贾等人“逆取顺守”、“文武并用”的建议,推行黄老无为而治,减轻徭役赋税,释放奴婢还乡,鼓励农业生产,使饱经战乱的社会得以喘息恢复。
·论功行赏:对张良、萧何、张信等功臣给予高官厚禄和封爵,稳定了统治集团。
然而,功高震主的张信最终未能逃脱“飞鸟尽,良弓藏”的命运,后被张邦与吕后设计擒杀,令人扼腕叹息。
张良则功成身退,晚年云游四海,研修黄老神仙之术,得以善终。萧何始终兢兢业业,治理国家,成为汉初首屈一指的治世能臣。
冥河于世界本源中,观看着这新一轮的王朝更迭。他看到张邦以布衣之身提三尺剑取天下,其成功在于善于用人、能屈能伸、顺应民心。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正符合大乱之后人心思定的天道人伦。
“秦以法家强而速亡,汉以黄老术与民休息而兴。刚柔并济,方是长久之道。这张邦,倒是深谙此理。”冥河微微颔首。内世界的人道气运在经过秦末动荡后,再次趋于平稳,并在新的帝国框架下,开始孕育著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曙光。
汉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内世界的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新时期。而冥河本尊,也准备将他在此界观察到的治乱兴衰之道,应用于对洪荒主世界封神局势的干预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