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主世界,自颛顼帝(高阳氏)定人伦、序乾坤,完善礼乐制度之后,人族王朝的传承与发展进入了更为平稳的“五帝”时代。此时代圣主辈出,承三皇四皇之余烈,以禅让制选贤与能,继续推动着人族文明的繁荣与进步。
帝喾(高辛氏)颛顼帝之后,其侄高辛继位,是为帝喾。他自幼聪慧仁德,明察秋毫,能知远方之事,观细微之理。其治世之策,承平而略有发展:
·仁德治国:帝喾秉性仁厚,修身而天下服。他主张“仁威并施,诚信治世”,对内教化万民,对外抚绥四夷,使得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
·探索天象:命臣子咸黑、柞卜等进一步探索天文星象,修正历法,使农时更加精准,祭祀更加规范。
·发展农桑:鼓励农耕,推广新的耕作技术,同时大力发展桑蚕纺织,改善民生。
·家族昌盛:其子中,有后稷(周始祖)、契(商始祖)、尧等杰出人物,为后世王朝的兴起埋下伏笔。帝喾治下,天下太平,物阜民丰,其功德亦得天道认可,晚年禅让后,清修而去。
帝尧(陶唐氏)帝喾之后,其子放勋继位,是为帝尧。帝尧堪称五帝中的典范,其仁德如天,其智慧如神,被誉为“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忧患意识:帝尧时期,洪荒曾遭遇特大洪水泛滥、十日并出(或是金乌作乱隐喻)等巨大天灾。帝尧忧心忡忡,询及群臣,寻求治国之道。
·设立职官:他设立官职,分掌时令、政务、教化、刑狱等,使国家管理更加系统化。命羲和观测天象,制定更为精确的历法(“敬授民时”),指导农业生产。
·访求贤能:帝尧最大的功绩在于不以天子之位为私产,大力访求贤能,欲行禅让。他听闻许由贤能,欲让之,许由不受;又听闻巢父贤,巢父亦避之。
·考验虞舜:最终,他听闻虞舜(姚重华)以孝行闻名天下,且治理本族有方。帝尧并未轻信,而是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让九个儿子与之相处,以观察其德行于内于外。又让舜总理百官,处理政务,历经多年重重考验,确认舜确为至孝至仁、富有治国之能的贤者后,毅然禅位于舜。帝尧开创了“禅让制”的完美典范,其“天下为公”的精神光照千古。晚年安然退位,功德圆满。
帝舜(有虞氏)虞舜即位后,不负帝尧所托,励精图治:
·惩恶扬善:流放了治水无功且凶顽的鲧(禹之父),以及混沌、穷奇、梼杌、饕餮等“四凶族”,肃清朝野,树立正气。
·设官分职:明确划分了各级官吏的职责,命禹为司空,主持治水;弃为后稷,掌管农业;契为司徒,推行教化;皋陶为士师,执掌刑狱;垂为共工,管理百工……使国家机器高效运转。
·巡狩四方:舜帝年老时,效仿尧帝,不传子商均(因其才德不显),而是经过考察,禅让于治水立下大功、众望所归的禹。并于南巡途中,崩于苍梧之野。舜帝承上启下,巩固了尧帝开创的盛世,并成功完成了权力的和平交接,其孝德与功业并重于世。
禹(姒文命)禹继位后,其最大的功绩早已在舜帝时期完成,那便是——治理洪水。
·奉命于危难:其父鲧因治水失败被流放。禹继承父志,接受舜帝任命,投身于浩大的治水工程。
·疏导之法:禹吸取其父“壅防百川”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为主的方法。他身体力行,“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带领民众开山劈石,疏浚河道,引导洪水归入大海。
·划分九州:在治水过程中,他踏遍洪荒大地,根据山川形势,将天下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并规定了各州的贡赋标准。
·铸九鼎定乾坤:治水成功后,禹收集九州之金(铜),铸造了九鼎,将九州山川奇异之物镌刻于鼎身,象征天下九州归于王化,从此“九州”成为天下的代名词。
·建立夏朝:禹因治水之功,威望极高。舜帝禅让后,禹即位为天子。晚年,虽也曾遵循禅让旧制,推举皋陶、伯益为继承人,但因其子启贤能(或势力已成),最终开启了“家天下”的世袭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禹因此也被称为“夏禹”。
至此,洪荒世界的“三皇五帝”时代宣告结束,进入了家天下的王朝时代。帝喾、尧、舜、禹一脉相承,以仁德、贤能、功绩相继,完美演绎了“禅让制”的佳话(至禹而终),为人族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而辉煌的基础。
冥河于血海之中,静观这一切。他能看到,人族的气运在五帝的治理下愈发凝练、有序,文明的火炬代代相传。虽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但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帝治世,人道昌隆。自此以后,王朝兴替,亦将是人道演进之常态。”冥河的目光已然投向夏启之后的历史,以及那与王朝更迭隐隐交织、愈发清晰的封神劫运。洪荒主世界的舞台,即将迎来仙神杀劫的全面爆发,而他,已做好了入局的万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