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在天际缓缓淡去,如熔化的琉璃流淌于云层边缘,最终被暮色吞没。唯独月宫方向的神火仍悬于半空,炽烈不熄,像一颗不肯坠落的星辰,冷冷俯瞰人间。柳承稷立于封神碑前高台之上,身影孤峭如削,手中盘古拂尘垂落身侧,银丝尾端轻触碑面那道深不见底的裂痕——那是三百年前那一战留下的伤疤,至今未愈。
他指尖微颤,不是因惧,而是感应到了地脉深处传来的异动。那火焰未曾熄灭,却也未动用——他知道,后羿交付的不是武器,而是最后的底牌。一旦点燃,便是重启天地秩序的号角,也将唤醒沉睡于九幽之下的古老存在。
此刻,黑雾仍在北侧岩壁下蠕动,如一层不断呼吸的膜,缓慢而坚定地向前推进,已距碑体七丈。它不像寻常邪祟那般躁动狂乱,反而带着某种近乎智慧的节奏,一寸寸蚕食着灵纹结界所构筑的防线。
守碑神将接连传讯,声音紧促如鼓点:“黑气渗入地脉三寸,灵纹开始溃散。东阙护阵符文崩解两处,西岭镇石温度骤降七成!”
他尚未回应,远处莲步轻移,梵音自风中浮起,似有若无,却又直透心神。渡厄菩萨陈丽踏云而来,足下无尘,衣袂不惊风,掌托十二品莲台。莲台通体由千炼金玉铸就,每一片莲瓣都刻有古佛真言,光晕流转,柔和却不容逼视,仿佛容纳了三千世界的慈悲与威严。
她行至碑前三十步,合十躬身,动作沉稳,无半分迟疑。眉心金印微闪,映出一丝难以察觉的疲惫。
“此莲台可净邪秽,愿供一用。”
话音未落,太乙救苦天尊已从道阵深处走出,青袍猎猎,袖袍一振,冷声道:“佛门素来清修自持,拒涉封神之争。前日你尚言‘佛门功德自成序列’,今日却献宝前来,所图为何?莫非是趁我道门疲敝之际,欲借机染指封神权柄?”
渡厄未抬头,只答:“黑雾非寻常邪祟,其内藏逆缘之咒,与血障结界同源。若任其侵蚀碑基,不出三日,封神之力将反噬天地秩序,乾坤倒转,众生俱毁。届时,何谈门户之别?”
“巧言令色。”太乙天尊冷笑,眼中寒芒一闪,“佛门若真无私心,何不早献此宝?偏等黑雾临碑、人心惶惶之时才现身?莫非是借净化之名,行染指之实?”
柳承稷抬手,止住后续言语。他目光扫过莲台,又落向渡厄眉心——那里有一道极细的旧伤,隐没在额间金印之下,形如残月。他曾听姜照提及,此伤出自西天雷劫,是当年她为护经阁典籍,独抗外魔所留。那一夜,雷火焚天,十七位金刚陨落,唯有她一人跪守经阁门前,直至力竭昏厥。
那一刻,他心中已有三分信。
但他不能全信。
“菩萨既有诚意,”他说,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入石,“不妨先试一试。”
渡厄点头,不再多言。她双手捧起莲台,缓步向前。守碑神将纷纷退开,唯恐沾染黑雾余息。莲台甫近黑雾边缘,异变顿生——黑雾骤然翻涌,聚成一人形轮廓,双臂张开如欲攫取,口中发出刺耳嘶鸣,似笑似哭,竟似有残魂寄居其中。那轮廓扭曲变幻,时而化作孩童啼哭之相,时而又显老者悲泣之态,仿佛承载了无数枉死者执念。
神将惊呼后撤。
柳承稷不动,右手轻挥拂尘。一道青光自尘尾洒出,在莲台外围凝成半弧屏障,宛如一道无形之墙。与此同时,他指尖微动,一道隐秘传音直入东海深处:“姜照,备龙族之力,若莲台失控,即刻接应。”
他不阻佛门出手,也不弃防备。
渡厄闭目,唇齿开合,诵出一段古老经文。每一个音节落下,莲台便震一次,金光随之扩散一圈。第一片金莲自台上升起,飘然落地,触地瞬间燃起净火,火焰呈淡金色,无声燃烧,却让黑雾剧烈扭曲。那人形轮廓发出凄厉长嚎,迅速后缩,如同被灼烧的影子。
第二片、第三片金莲接连飘落,净火连成线,继而成网。黑雾如遇烈阳之雪,开始成片消融。短短片刻,原本逼近碑体的黑气被逼退三里,退至北营废墟边界。地脉裂痕中的幽光也随之减弱,灵纹重新显现出微弱亮色,仿佛久病之人终于恢复一丝血色。
守碑神将低声欢呼,有人甚至激动得单膝跪地。
太乙救苦天尊却仍立原地,眉头未展。他盯着莲台,忽然道:“退散三里,未必能久。黑雾有智,今日被火所克,明日或化水、或转风,避其锋芒,卷土重来时又当如何?况且……”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渡厄,“佛门法器介入封神核心,因果牵连,日后清算谁主沉浮?”
柳承稷看了他一眼,缓步向前,立于莲台与道幡之间。他声音不高,却清晰传至全场:“今日之事,不问门户,只论共守。莲台能净黑雾,便是助力;道法能镇外邪,亦是根基。佛道同源,护碑为先。若再有人以私怨扰大局,休怪我不讲情面。”
话音落下,他亲自上前,引渡厄至碑前祭坛。祭坛由昆仑精铁铸成,表面铭刻五岳气运纹路,每逢天地动荡便会自行共鸣。柳承稷以拂尘点地,开启禁制缺口,允其设下佛光结界雏形。
“你可在碑北三丈布设莲台投影,每日辰时、酉时各启一次净火,持续七日。期间若有异动,自由天庭与道阵皆会协防。但有一点——”他目光微凝,“莲台运转须受监管,每日净火时长不得超过两刻,且不得擅自更改阵眼位置。”
渡厄合十:“谨遵帝谕。”
她并未争权,也未提封神序列之事,只依令行事。莲台缓缓升起,悬于祭坛上方,金光投下一道圆形光幕,覆盖碑体北侧。光幕落地处,地面浮现金色莲纹,层层向外延展,与原有灵纹交错融合,渐渐织成一张稳固的防护之网。
太乙救苦天尊冷眼旁观,终未再言。他转身退回道阵深处,继续主持结界加固。数名道童奉命调引五行灵气,注入主阵眼,确保道门防护体系不受佛光干扰。一名年幼弟子不慎将水行符贴错方位,被掌教真人一掌击飞三丈,口吐鲜血。无人敢抱怨,因为谁都清楚——今夜稍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
柳承稷立于高台,目光穿过光幕,望向黑雾退散之处。那里空旷寂静,唯有地面上残留的焦痕标记着刚才的交锋。他并未放松——黑雾退得太过顺利,仿佛有意示弱。更令他在意的是,自莲台启动以来,太阳神火虽仍在月宫方向燃烧,但火光微微颤动,似受某种力量牵引,像是被人轻轻拨动的琴弦。
他伸手探入袖中,取出一枚龙鳞。这是姜照此前所赠,内含巡律舟舰录影。鳞片表面浮现一行字迹:“敖丙已醒,北海异动加剧,冰渊裂隙扩大百里,疑似有上古遗种复苏。”字迹一闪即逝,随即恢复如常。他握紧鳞片,指节微白。
渡厄静坐禅台,维持莲台运转。她双目微闭,呼吸绵长,额间金印隐隐发烫。她知道,这一役远未结束。黑雾背后之人不会善罢甘休,而她所做的一切,也不仅为净化邪祟。
她是为赎罪而来。
三十年前,她曾因执念误信外域僧人,致使西天一部《渡厄经》被盗,经中正含有“逆缘印”残篇。那僧人自称来自极北雪境,手持半卷残经求见,言称愿以真言交换佛理。她一时心软,未加详查,放其进入藏经阁。三日后,整座经阁遭雷火焚毁,唯余灰烬中一枚刻着逆符的铜铃。
今日黑雾所用之术,便源自那部失经。她本可沉默,但她选择了现身。哪怕被质疑,被排斥,她也要亲手斩断这段因果。否则,待碑毁之日,她便是千古罪人。
夜风拂过碑林,带来一丝凉意,夹杂着焦土与檀香的气息。
柳承稷忽然察觉,莲台金光映照下的地表,有一处裂痕形状异常。那并非自然崩裂,而是人为刻划,线条极细,深藏于石缝之中,若非光影角度恰好,根本无法发现。他蹲下身,拂尘轻扫尘土,露出下方符纹——正是“逆缘印”的变体,但多了一笔转折,像是被强行修改过的痕迹,仿佛有人试图篡改原始咒印,使其指向新的目标。
他瞳孔微缩。
这符号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不属于黑雾侵蚀路径,也不属于任何已知阵法体系。它是新的,是刚刚被刻下的。
是谁,在佛光降临之后,趁乱留下此记?
他缓缓起身,目光扫向四周。守碑神将各司其位,神情肃穆;道童在阵中往来奔走,调度有序;渡厄仍在禅定,莲台运转如常。一切看似平静。
但那道刻痕,分明是警告。
他正欲传令彻查,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一声低沉钟响。钟声来自泰山南麓,不在预定警戒序列之内,且音律错乱,竟与封神古钟的频率隐隐共振。紧接着,莲台金光微微一晃,一朵金莲无故自燃,化为灰烬飘落,如同预兆死亡的花瓣。
渡厄猛然睁眼,眸中金光暴涨。
柳承稷已跃下高台,一步跨至碑侧。他盯着那道刻痕,右手紧握拂尘,左手悄然按在碑体之上。一股微弱的震动自石中传来,像是某种东西正在地下移动——不是虫蚁,也不是水流,而是某种巨大而沉重的存在,正沿着地脉缓缓爬行。
他低声下令:“封锁碑区,禁止任何人出入。传太乙天尊,加强道阵压制。另遣快使,通知五岳大帝,即刻准备协同防御。同时,召东海龙族先锋舰队入内海待命,随时准备破浪驰援。”
话音未落,北侧地表突然隆起一道裂缝。泥土翻滚,碎石飞溅。一道漆黑的锁链自地下冲出,锈迹斑驳,链环上刻满逆咒文字,每一节都在滴落墨色液体,落地即腐蚀岩石,腾起腥臭黑烟。
锁链直扑莲台核心,速度惊人!
柳承稷拂尘横扫,青光炸裂,将锁链中途截断。断裂处喷出浓稠黑血,竟凝聚成人脸形状,狞笑着消散于风中。
“这不是进攻。”他冷声道,“这是试探。”
真正的杀招,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