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碑高耸 第2章 女娲石之争·材质定局

作者:宇宙劲风 分类:修真 更新时间:2025-11-15 19:41:57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风刚掠过玉皇顶的石栏,柳承稷便抬手一压,示意身侧两位老者暂缓言语。那手势沉稳如山岳初立,五指微屈,仿佛握住了整座泰山的气脉。盘古大帝立于左,元始天尊居右,三人已步入玉皇殿深处的一间密室。殿门闭合无声,外头百神退散的余音尚在山间回荡,而此地的气息却愈发凝重,如同天地屏息,静候一场关乎三界命运的抉择。

密室内无灯自明,四壁镶嵌着远古星砂所铸的符纹,幽光流转,似有星辰在墙中运行。中央石案由整块昆仑寒玉雕成,冷意沁人,却不结霜——因这玉本就生于天地未分之时,自有灵性护持。柳承稷缓步上前,袍角未动,脚步落地亦无声,可每一步都让地面星砂微微震颤,仿佛大地也在回应他的意志。

“碑影已现,然若无实材,终是虚妄。”柳承稷开口,声音不高,却如凿石落锤,字字入骨。他将手掌覆在案上一块未雕之玉上,那是封神榜的载体,此刻仍冰冷无光,宛如死物。然而他知道,这并非凡玉,而是自混沌初开时便孕育于地心深处的“归墟原胎”,万神之名唯有刻于其上,方能真正锚定天道秩序。

盘古大帝轻抚拂尘,白须微动,目光落在玉面:“碑承天道,材须通灵。我愿以开天石髓为基,此物出自混沌初分之地,质地纯粹,可纳万神之名。”他袖中取出一盏青铜小鼎,鼎口氤氲紫气,内藏一滴晶莹剔透的液体,正是当年他劈开鸿蒙时,从自身精魄中提炼出的“开天石髓”。那一滴,便是宇宙初生时的第一缕秩序之源。

元始天尊闭目掐指,指尖划过虚空,留下七道金痕,片刻后睁眼摇头:“气运未合。推演三回,皆显驳杂。”他眸光深邃,似能穿透时间长河,“此碑非寻常器物,需得补天遗物为芯,方能贯通古今神脉。否则纵成形,亦难镇压乱世因果。”

两人言语平和,却各执一端。柳承稷未接话,只盯着那玉片刻,忽而察觉其表面浮起一丝微颤——极轻,如蛛丝拂面,但他知道,那是天地感应的前兆。若材质不定,碑影终将溃散,九日来所有布局都将功亏一篑。他心中暗叹:九日前,北斗第七星突灭,南斗六阳逆行,天机紊乱;紧接着昆仑墟震动三日,传出“封神再启”的古老谶语。诸神惶恐,唯有他们三人敢逆流溯源,布下今日之局。

正欲再问,室内光线忽明一瞬。不是灯火骤亮,也不是雷光闪现,而是空间本身被某种力量轻轻拨动,仿佛帘幕掀开一角。女娲娘娘自虚空中踏步而来,不带风声,也不扰尘埃。她裙裾垂地,袖袍宽大,五彩纹路隐现,像是把整个彩虹织进了衣料之中。左手轻抬,掌心托着一块寸许长的残石。石体斑驳,色泽流转,似有云霞在其内流动,隐隐还能听见婴儿啼哭般的低鸣——那是她当年造人时,第一缕生气所留下的回响。

“此乃补天石碎片。”她语气温和,却字字清晰,如钟磬撞响于人心深处,“当年天裂九州,烈火焚空,洪水倒灌,我采五色石熔炼填补苍穹,唯余此片未化,藏于昆仑墟底。它承载了太多记忆:人类初生的啼哭、大地崩裂的哀嚎、星辰坠落的轰鸣……今愿献出,为碑立魂。”

元始天尊眉头微蹙,眼中闪过一丝犹豫:“此石乃上古圣物,承载女娲造人、补天之功。若毁于碑中,是否亵渎?”

“圣物之用,不在供奉,而在护世。”女娲目光平静,望向那未雕之玉,“若它能定万神之序,安三界之乱,便是其命所在。执守形式,反堕执念。”

柳承稷起身,双手接过残石。指尖触石刹那,一股温润之力自掌心直透识海,仿佛听见远古雷鸣与星河低语交织而过。他看见自己站在洪荒大陆之上,头顶是破碎的苍穹,脚下是奔涌的浊浪,而女娲正在高空挥舞五彩石,一道虹桥横贯天地……他知道,这确是真物,且与封神榜有天然共鸣。

他正要开口封存,忽觉脊背一寒。不是风,也不是杀意,而是一种极寒的注视——来自极北之地,穿透空间而来,带着冰雪与死亡的寂静。

奥丁的神念降临了。

“此石曾补苍天,”那声音如冰川裂谷,冷而深,每一个音节都像是冻住的雷霆缓缓碾过灵魂,“亦可铸我北欧通天塔基座。汝等华夏,何以独占?”

话音未落,密室四壁竟凝出霜纹,层层叠叠蔓延开来,空气如冻水般滞涩,呼吸之间竟有冰晶生成。柳承稷握石之手未动,但额角青筋微跳。他知道,对方并未亲至,仅凭神念便能影响现实,足见其力已窥天道边缘,甚至可能触及了“言出法随”的境界。

盘古大帝拂尘一扬,无风自动。一道无形波纹自他身前扩散,如巨斧劈开寒潮,霜纹瞬间崩解,化作点点碎晶消散。那股窥探之力被硬生生震出密室,连空间涟漪都被强行抹平。

“北境之主,也敢觊觎我中土圣物?”他淡淡道,语气平淡,却蕴含不容置疑的威严,“再来,便不是驱逐了。”

柳承稷低头看石,见其表面因方才交锋泛起细密裂痕,心中一紧。此物珍贵,却也脆弱。若再起争端,恐未及成碑,先遭损毁。他深知,真正的战争从来不在战场上,而在这些看似平静的对峙之中。一个眼神、一句言语、一次神念碰撞,都可能点燃燎原之火。

他当机立断,扬声:“传精卫天后。”

话音方落,殿外清鸣一声,穿云裂月,竟让远处群峰雪落。一道赤金身影穿窗而入,羽翼展开如朝阳初升,照亮整间密室。精卫天后立于案前,双翅微敛,口中衔着一缕银光。她松口,那光落在玉案上,化作一根细如发丝、却坚不可折的金属丝线,在灯光下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却又透出一种奇异的生命律动。

“昆仑精铁,万山之骨。”她言简意明,声音清越如泉击玉,“采自昆仑绝顶,历经三千载地火淬炼,不腐不折,可为碑体之骨。此铁生于地心熔岩,吸尽群山精华,最适承载神名重量。”

柳承稷点头,亲手将补天石碎片与昆仑精铁并置案上。两物初触,立刻相斥,火星四溅,案面焦黑,甚至腾起一阵青烟。那不是普通的火焰,而是两种至高法则的冲突——一个是创世补天的原始神力,一个是镇压地脉的永恒金属。二者皆非凡俗所能调和。

他不动,只以掌心压住玉镇,稳住阵脚。那玉镇本是伏羲氏遗留之物,上有八卦图纹,能镇压乾坤动荡。

精卫天后双翅一振,神魂之力外放。她并非强融,而是以自身精魄为引,缓缓调和二者气息。她的羽毛开始一片片脱落,化作赤焰融入铁丝与石片之间,每一根羽毛都承载着她千年修行的记忆与执念。她曾是炎帝之女,溺亡东海,魂化精卫,衔石填海,千年不息。那份执拗与坚韧,此刻成了最温柔的桥梁。

那股源自远古的暴烈渐渐平息,铁丝如藤蔓缠绕石片,丝丝入扣,最终融为一体。忽然,七彩神光自融合处爆发,冲破殿顶,直射云霄。泰山百里之内,草木皆亮,山石泛彩,飞鸟停翅,走兽伏地。所有潜伏探查的神念被瞬间震退,连远在北境的奥丁神念也如遭雷击,戛然而止,仿佛有一记天鼓在他识海中炸响。

光中,那融合之物已成一体——外为银铁缠绕,内蕴五彩流光,既坚韧又通灵,仿佛一颗沉睡的星辰之心,静静躺在玉案之上,等待唤醒。

元始天尊凝视良久,忽然皱眉:“材已成,然缺魂引。”

柳承稷问:“何解?”

“此物可载神名,却难通天地根脉。”元始天尊缓缓道,指尖轻点那融合材质,“除非以真龙之血为媒,浸润七日,方可激活其与地脉共鸣之能。无此血引,碑纵立,亦如枯木,难承天道。”

室内一时寂静,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龙血非寻常之物,更非可轻易索取。东海龙族自古独立于神庭之外,历代少有外神染指其血。其族规森严,视血脉为尊严根本,若有外神擅取龙血,便是宣战之举。一旦开战,不只是天庭与龙族之争,更可能引发四海震荡、地脉翻覆,甚至动摇封神台根基。

柳承稷沉默片刻,转身将融合材质收入一只青玉匣中,封印三重符印——第一重是太阴禁制,第二重是太阳真火锁链,第三重则是他亲自以心头血画下的“寂灭封文”。他命人将其送入玉皇顶主殿偏阁,由四名守卫轮值看护,禁制已启,非大帝级神力不可破。

临行前,他对盘古大帝低语:“龙血之事,须慎之又慎。若逼迫太甚,龙王未必不会引动‘海眼倒悬’,届时四渎逆流,九州陆沉,谁也担不起这个罪责。”

盘古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东海龙族,非易动之局。但他们若执意置身事外,便是违逆天数。天道无情,唯顺势者存。”

此时,七彩神光仍未完全散去,在泰山半山腰形成一道虹晕,久久不消,引得山下百姓纷纷跪拜,称其为“天启之桥”。更有修士远眺惊叹,以为神仙降世。

精卫天后立于偏阁门前,双翼微收,目视东方海向。海风拂面,带来咸腥与遥远的涛声。她知道,真正的风浪,还未开始。那龙血,不会轻易到手。而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眼睛,也绝不会就此罢休。

柳承稷站在偏阁窗前,手扶青玉匣边缘。匣体微温,似有脉动,仿佛里面的东西正在苏醒。他指尖轻轻划过封印符纹,忽然察觉——那符纹最末端,有一道极细的裂痕,像是被什么极锐之物划过,却又不像物理所致。没有灼烧痕迹,也没有能量残留,更像是……某种意识悄然擦过。

他俯身细看,发现裂痕深处,竟渗出一滴极小的血珠,殷红如朱砂,却不落,悬在符纸边缘微微颤动。那血珠极小,却让他心头猛然一紧——这不是人类的血,也不是神族之血,它的气息古老、冰冷,带着一种不属于这片天地的异质感。

窗外,风停了。

整座玉皇顶陷入一片诡异的寂静,连树叶都不再摇曳。柳承稷缓缓抬头,望向北方天际。那里,乌云悄然聚拢,形状竟隐隐如一只独眼,冷冷俯瞰人间。

他知道,奥丁并未离去。

而这场关于封神碑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