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岭南创业史 第132章 核查

作者:君允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20:39:34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坐在上首的陈子壮沉默了片刻,沉声道:“寻找棉种这件事,不能轻易放弃。琼州虽然凶险,但事在人为。”

他看向陈定海,做出决断:“这样,你向海商分会的理事陈日新和国外部掌柜黎秋申请,从他们下属的国外部海贸船队里,挑选几个精干、可靠、熟悉琼州海路,最好能懂些黎语或者跟琼州土著有些交往的伙计。再结合你们国内部的人手,扮成收购土产药材或者槟榔的普通商人,秘密前往琼州。重点探访临高、儋州沿海一带以及靠近黎峒的地方,不惜重金,寻访可能存在的耐湿热棉种,不论多少,务必买到手。如果能找到有经验的老棉农,也一并重金聘请回来。同时,陆路的打探也不要放松,闽西、粤北的山区,凡是有产棉传闻的地方,继续派人仔细查访。这件事,由你总负责,务必谨慎,宁可慢一些,也不要出错。”

“是!老爷!”陈定海精神一振,抱拳领命。

与寻找棉种的艰难过程形成鲜明对比,沙贝村北边河滩旁的桑树育苗圃里,则是一派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

被商会花重金请来的几位老农精心伺候着这些来自湖州和粤北山区的桑树种子。这些种子总算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在岭南温暖的秋日和充足水分的滋养下,顽强地顶开了覆盖在上面的薄薄土层,探出了一片片嫩绿欲滴、看似娇弱却充满生命力的幼苗。

陈子壮在陈善长和几位老农的陪同下,亲自来到苗圃查看情况。

他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那些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的嫩苗。湖州桑苗的叶子似乎要宽一些,而粤北桑苗则显得更为细长和坚韧。

“好,好啊!”陈子壮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手指轻轻碰了碰一片柔嫩的桑叶,“能发出苗来,就是大功一件!”

他站起身,郑重地嘱咐那几位皮肤晒得黝黑的老农:“这些苗非常金贵,现在虽然小,但也马虎不得。防虫子、防鸟、防水涝,是头等大事。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水;什么时候施一些清淡的肥料;怎么间苗以保证壮苗生长,这些经验,要天天观察,一笔一笔地记录下来!务必把育苗、移栽、抚育成林的每一步,都总结出一套适合我们沙贝村水土的办法来。这是百年大计,辛苦各位了!”

老农们连声答应:“东家放心!我们这几个老家伙一定尽心尽力,把这些桑树娃娃照顾好!”

在广州府南海县一处清雅的别院花园里,几株晚开的桂花还残留着些许香气。

石桌旁边,坐着几位衣着光鲜的妇人,正是知府夫人王氏做东,邀请了几位交好的官员家眷小聚。

喝的是上好的龙井茶,点心也很精致,但女眷们聊着聊着,话题就不由自主地转到了时下流行的衣服料子上。

“王姐姐,您今天这身袄裙,颜色真衬您!料子看着也极好,是新到的苏州杭州那边的货吗?”通判夫人眼尖,笑着问道。

知府夫人王氏微微一笑,抬手轻轻抚了抚衣袖:“李妹妹好眼力。倒不是苏杭的,是西关那家‘琼林衣坊’的成衣,用的是他们家自己生产的‘琼林素雪布’。”

“哦?就是近来传闻很盛的那家吗?”另一位推官太太好奇地探过身子,“都说他家料子好,穿着舒服又体面,难道是真的?”

“可不是嘛!”王氏的语气带着几分自豪,“起初是刘嬷嬷去买来的,我试了试,确实清爽挺括。你们看,”她稍稍侧过身,展示衣料的垂坠感和线条,“穿着不贴身,走路显得利落有风度。比我们以前穿的细葛布更贴身,比松江产的细布又多了一些筋骨。尤其是这贴身穿的中衣,”她指了指领口,“贴着皮肤穿,又软和又吸汗,洗过好几次了,还是这么平整板正,一点不走样。”

“呀!听您这么一说,可真是不错!”通判夫人来了兴趣,“我家那位总抱怨贴身的衣服穿久了觉得黏腻不舒服,回头我也去给他买两件试试!”

“我也得去看看!”推官太太连忙接话,“给家里的孩子们也添置几件贴身穿的。这种成衣铺子,倒是省了找裁缝量身体做衣服的麻烦,只要尺码对就行了吧?”

“正是这个道理。”王氏点头认可,“琼林衣坊这点也很好,尺码还算齐全,款式虽然不多,但胜在简洁大方,用料和做工都很扎实。回头让我的丫鬟带你们去,就说是我的意思,让掌柜的给你们挑合身的。”

一时间,园子里充满了对“琼林素雪布”的讨论和赞美之声。

广州知府衙门后堂的书房里,烛火明亮。王命卿处理完最后一份公文,抬手揉了揉眉心。

白天里夫人对那“琼林素雪”衣服的夸赞,以及最近城中关于琼林商会生意的各种传闻,再次浮现在他的脑海里。

“这琼林商会,短短几个月就搞得风生水起,布匹、成衣,手笔不小啊。”他低声自语道。

沉思了一会儿,他提高了声音喊道:“来人。”

一名穿着青衫、样貌精干的年轻幕僚应声而入,躬身行礼:“府尊大人有什么吩咐?”

王命卿端起茶杯,用杯盖慢慢拨开水面上的茶叶,语气平淡地说:“最近城里热议那个‘琼林商会’,他们家的布匹和成衣,似乎很得人心。你去查一查这个商会的底细。特别是东家是谁,背后有什么倚仗。记住,要暗中查访,不要惊动他们,更不要弄得大张旗鼓。”

“是,学生明白。”幕僚心领神会,立刻退了下去。

查一个在南海县注册、产业明确的商会,对于熟悉衙门运作的幕僚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他并没有直接去接触商会的人,而是直接去了南海县衙的户房和存放档案的架阁库,以知府衙门核查商税的名义,调阅了琼林商会成立时的注册文书、产业登记簿册以及相关的契约记录。

沙贝村的地契、纺织工坊的备案材料、店铺铺面的租赁文书等所有相关卷宗很快被找了出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