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岭南创业史 第133章 何为经济

作者:君允无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0 20:39:34
最新网址:www.biquge.xin

不过半天工夫,幕僚就回到了知府的书房。

“回禀府尊,”幕僚躬身汇报,“学生已经查清楚了。琼林商会,确实是南海县沙贝村陈氏一族设立的,在县衙登记在册,手续齐全完备。它名下的产业,主要是沙贝村纺织坊、南海县的布店以及广州府西关的‘琼林衣坊’,另外还有部分其他各式店铺。商会对外主事的人,是陈氏家族的族人陈善长。”

王命卿端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顿,抬眼看向幕僚:“陈氏的家主是谁?”

幕僚停顿了一下,声音压低了些:“根据陈氏族谱以及乡绅录的记载,他们的家主是崇祯元年从京城任上,因为直言进谏触怒朝廷而被罢官回乡的陈子壮公!陈公如今还在家乡守孝。陈善长正是陈公的同族亲人。”

“陈子壮?”王命卿眼中精光一闪,手中的茶杯轻轻放回书案,发出一下轻微的磕碰声,“原来是他!前年在京城,风骨铮铮,正直的名声震动朝廷的岭南陈秋涛?”

“正是此人!”幕僚点头确认,并补充道,“府尊,那个在沙贝村内颇有名气的‘琼林书院’,也是陈子壮公回乡后出资建造的,自己亲自任教,教导乡里子弟和游学的书生们读书。”

王命卿沉默了,身体缓缓向后靠去,倚在太师椅的椅背上。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吐出一口气,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淡淡地说:“嗯。知道了。下去吧。”

幕僚躬身行礼,退出了书房。

……

崇祯二年十二月十日,琼林书院主讲堂内。

此时雪花纷飞,明末小冰河期导致下,连广州地区也免不了沾上降雪的事。

原本宽敞的讲堂此刻被临时添加的条凳塞得满满当当,连过道里都站了不少人。

粗粗一看,竟有近三百人在场。

前排坐着陈邦彦、张家玉、文可、林承曜、李德贤等书院的原班弟子,一个个腰背挺直,神色专注而凝重。

他们身后是上百张或青涩或成熟的面孔。

这些都是为了崇祯三年考试,提前快一年就来到广州府城备考的生员。他们大多来自广州府下辖各县,也有些是从邻近州府听闻消息特地赶来的。

毕竟广州府内有最全的考试资料和辅导机构,待在偏远地方,是不利于秋闱备考的。

还有不少是广州本地的书生,尤其以南海县学的学子居多,都是慕陈子壮学问之名前来听讲。

讲堂最后几排的角落,坐着数十名衣着朴素的人。他们是经陈子壮特批才能进入的,来自琼林商会各处的佼佼者。

这些人大多神情拘谨,双手规规矩矩放在膝盖上,连呼吸都放得很轻。

按照陈善长副会长的交代,他们只需认真听讲,课后会有专人考核,表现优异者将有机会晋升更高的职位。

一个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身影正笨拙地在拥挤的过道间穿行。

费尔南多抱着一叠厚厚的纸张,小心翼翼分发给后排的商会代表。

每递出一份,他都会微微躬身,用生硬的官话低声说:“这是讲义,请仔细阅读。”

这个陌生的西洋面孔引起了不少人的侧目,尤其那些第一次见到“红毛夷”的生员,交头接耳地议论了几句。

但这短暂的新奇很快就被讲台上那道身影吸引了过去。

陈子壮缓步走到讲台中央,身后悬挂着那幅绘制朴拙却清晰勾勒出帝国山河疆域的舆图。

他没有寒暄,开门见山:“今天,我和各位探讨‘经济’,这是我们课程中的致用第二讲。”

台下顿时鸦雀无声,连后排那些原本局促的商会成员也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

“什么是‘经济’?”陈子壮自问自答,“《易经·系辞》中说:‘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这个‘理’字,不是斤斤计较的雕虫小技,而是治理、理顺的意思。‘理财’,就是理顺财富产生和流通的规律,让它能够‘正辞’,符合天理人情,进而能够‘禁民为非’,引导百姓向善,安定国家。”

他继续道:“阳明先生曾说:‘心即理’,要‘在事上磨练’。所以经济这门学问,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心在‘养民’、‘互通有无’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上的实践和磨练。这不是商贾小道,而是治国平天下的大道,关系到天下百姓的温饱冷暖,国家社稷的安危存亡。”

前排就坐的陈邦彦、张家玉等人轻轻点头。

生员中,一个初来乍到的年轻士子忍不住低声问身旁年长些的同乡:“‘养民’、‘通有无’,这和你之前提过的,先生上回讲的‘生财养民之力’,到底有什么关系?”

讲台上的陈子壮仿佛听到了这番低语,目光扫过全场,为新来的学子再次阐明:“在座诸位可能有人是第一次来。上次讲学,我曾论述过‘生财养民之力’。”

他环视众人,将这个概念清晰地展开:“什么是‘生财养民之力’?简单说,就是一乡一地,乃至整个国家的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工具、土地等根本,生产出维持生存、改善生活所必需的衣食财富的根本能力。这个力量强盛,百姓就富足,国家就昌盛;这个力量衰弱,民生就困苦,国势就危殆,如同无根之木,随时可能倾倒。”

他稍作停顿,让这沉重的话语在每个人心中沉淀,随后手指重重地点在身后舆图上:“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大明经济格局的得失,制度利弊的根源,都关系到这个‘生财养民之力’能否顺利产生、能否惠及万民。经济之道的根本,首先在于如何培育这个力量、畅通这个力量,这正是我们学以致用的关键所在!”

陈子壮转过身,面向舆图,指尖准确落在那条贯通南北的粗线上。

正是京杭大运河。

“这条河,是我们大明的命脉,朝廷每年的收入,京城百官的俸禄,边境数十万将士的粮饷,大半都依赖这条河南粮北运,江南的鱼米之乡,湖广的天下粮仓,那里‘生财养民之力’的出产之丰,堪称天下之冠!”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