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清楚利害关系后。
嘉靖很快便开口做出裁定。
在他看来,如今的朝廷是需要平衡的。
用清流和徐阶,便是为了制衡严党。而当严党和清流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刚好出来一个陈寿,自然就成为自己再次用来平衡的最佳人选。
嘉靖含笑开口:“翰林院修撰章世仁等人,上疏弹劾陈寿,是为国事,不可责之。而陈寿今日进谏东南之事存有不妥,亦再建言约束之法,足见虽人有一时疏忽,却能疏而不漏,不避其责,足见赤诚忠心。”
这是当着严嵩父子和徐阶的面,夸赞认可陈寿今日说的话做的事情。
在不知殿内先前发生了什么的情况下,此时进殿通禀的陈洪,已经满脸茫然。
这是什么情况?
朝中有人弹劾陈寿,皇帝竟然没有惩处,甚至就连斥责都没有,反而夸赞起他了?
那自己不是白高兴了?
陈寿则是默默含笑,轻声开口:“臣只是尽了职责所在,恪守本分。若因臣一人之言,而害浙江苏松百姓,使皇上圣明受辱,便是臣之罪过。所幸如今东南诸事方才操办,并非涉及更深,尚可弥补,加以约束,严令各处依律行事。”
随着陈寿开口表露谦逊。
嘉靖的目光已经是看向了严嵩父子和徐阶、李本四人。
朝廷里的争斗,他并非一无所知,甚至如今朝堂之上的纷争,还是自己允许和纵容的。
但若是这些人因为那些私底下的蝇营狗苟之争,便枉顾了国事,却是自己所不允的。
嘉靖面上带着笑意,却眯着眼,意有所指道:“朝中官员二三千,地方上更有万余官员,这里头若是能有十之三四知晓职责所在何处,十之一二能恪尽职守、恪守本分,便是大明之幸了。”
听着皇帝说出这样的话。
严嵩和徐阶连忙躬身颔首。
徐阶说道:“朝堂内外官员渎职懈怠,是臣等身居内阁,而执掌枢机不严,是臣等之过。”
等到徐阶说完之后。
严嵩这才缓缓开口:“今日陈编修说的一句话,老臣深以为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朝廷如今立下的事情,许多官员不曾尽心办好。而未曾定下的事情,却偏偏妄自胡作非为。如此种种,才致使朝政愈发繁芜,千丝万缕难以梳理。”
“臣得圣恩,受皇上钦点,位居内阁首辅,揆揽百官,却疏于吏治,疏于人事,远较陈编修一时欠思更甚。”
“亦是臣等久在高位,疏于体察各部司衙门及地方,臣垂垂老矣,双目浑浊,失察人心,失防私欲。”
“幸得朝中还有如陈编修,如今日上疏的翰林院修撰章世仁等人。陈编修思及疏漏,便能不惧过错,及时进奏建言。章世仁等人目及国事不妥,即刻上疏,刚正不阿。”
“有此种种人事,方使东南不乱。也正因我大明朝能有这些公忠体国的官员,又有皇上圣明,才保我大明无虞。”
严嵩依旧是那个稳坐大明内阁首辅十数年的严嵩。
既夸了陈寿,也认可了要对东南之事加以约束的建议,同时还将过错揽在自己身上,同时还吹捧起皇帝的圣明之治。
嘉靖眉目含笑:“《荀子》劝学篇有言,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说的大抵就是反省,自我纠错的意思。
嘉靖又看向严世蕃。
“严世蕃。”
严世蕃心中一动,迟疑上前:“皇上。”
“汉朝刘向所编《说苑·至公》有句话,叫……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则不必仇雠。”
嘉靖同样一如既往,凡有言前必提典籍所载。
他注视着严世蕃。
严嵩和徐阶都是自己现在要用的人,还不能因为一时的事情,而对其中任何一人加以惩处,导致朝局失衡。
但严党和清流如今因为东南的事情,勾心斗角,只知私利,而无大义。
却也到了该敲打的时候。
严世蕃就是个很好的人选了。
嘉靖意味深长道:“该多向你爹和陈寿学学。”
严世蕃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听到皇帝的话,立马抱拳躬身低头:“臣领命。”
说完之后。
严世蕃却终于是回过味来。
不对啊!
他和自己的亲爹学,没什么问题啊。
自古以来,就讲究父子之间言传身教。
可自己怎么就该和陈寿学了?
他又不是我爹!
陈寿则是闻言之后,心中憋笑。
虽然嘉靖是为了敲打严党和清流,可将自己和严嵩放在一起并论,要严世蕃都跟着学学,这不是让严世蕃当好儿子吗。
老道长训起人来,也是不带一个脏字。
而嘉靖这时候已经看向陈寿:“今日陈卿进谏东南不妥之事,建言献策,那约束之法,限期于人,可再细说。好与内阁明白,尽快照会浙江与苏松两府。”
东南的事情,关系着朝廷当下五百万两银子的进项,更是牵扯到三年之后每岁得利三百万两的大事。
容不得半点错误。
嘉靖面带欣慰的看向能在自己提出的事情上,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谏的陈寿。
此等大事,到底还是要有些约束,加以监督才能防止出错。
陈寿当即颔首,稍稍整理思绪,便开口总结道:“回奏皇上,以臣之见,东南之事若要加以约束,防备生变。则重在限期于人,责事于人。一岁一考,一岁一审。考到期事成否,责功过于执事者。”
说罢。
他抬头看向嘉靖,面露笑容。
“若以此策,臣以为当称之为考成,整饬姑息之弊,立限责事,以事责人,务责实效。”
嘉靖颔首点头,面露赞许:“以此考成,又当如何稽核是否有过?”
严嵩和徐阶两人同时侧目看向陈寿。
陈寿倒也没有保留:“臣以为,当下东南种桑养蚕织绸一事,当于御前造账簿一份,勘明东南三年之期内,每岁应做之事于何人。再抄副本于内阁一份,六科一份,六部一份,内阁总揽限期于人诸事,责六部照会东南办理,六科随时于六部稽核以防搪塞欺瞒。”
“如此一来,御前有原本账簿一份,内阁、六科、六部留三份抄本,事期一到,三方比对,再于御前奏禀,则事是否成,一目了然。责在于谁,清清楚楚。”
等确认陈寿说完之后。
嘉靖这才再次看向严嵩、徐阶等人。
单是陈寿能想着,将东南诸事造册存档御前,就不负他正月十五当着自己的面,说要做皇帝的臣党的话了。
如此一来,自己也可随时调阅核查东南种桑养蚕织绸一事的进度。
这一次,嘉靖没有询问严嵩等人的意见。
直接拍案开口。
“准陈卿今日所进考成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