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寒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轧钢厂区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林磊披着雨衣,快步走向厂图书馆——那是他与陈工程师约定的见面地点。
陈工,陈继先,曾是厂里的技术骨干,留学苏联回来的高级工程师,最近在资料室做些整理文件的杂活。
图书馆里冷冷清清,只有几个年轻工人在翻阅报刊。陈继先坐在最角落的桌子前,正在整理一摞技术资料。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工作服,眼镜腿上缠着胶布,整个人显得比之前消瘦了许多。
“陈工。”林磊轻声打招呼,在他对面坐下。
陈继先抬起头,露出一丝勉强的笑容:“是小林啊。今天又来借书?”
“是啊,想找些热处理方面的资料。”林磊说着,从挎包里拿出一个用油纸包好的饭盒,不经意地推过去,“家里做的饺子,多了些,您尝尝。”
陈继先愣了一下,连忙推辞:“这怎么好意思,你留着吃吧...”
“您就别客气了。”林磊压低声音,“我听说您最近...生活上有些困难。这点东西不算什么,您要是过意不去,就当我请教技术问题的学费了。”
陈继先的手微微颤抖。他已经被停发工资半年多了,全靠以前的一点积蓄和妻子的微薄收入度日。最近粮票紧张,家里已经很久没见荤腥了。
“那...那就谢谢你了。”陈继先终于接过饭盒,手指因为激动有些发抖。
林磊又装作不经意地问:“对了陈工,我最近在研究淬火工艺,有个问题想请教您。就是大型工件淬火时,怎么避免表面和心部冷却速度差异过大导致开裂?”
谈到技术问题,陈继先的眼睛立刻有了神采。他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这个问题很关键。苏联专家曾经介绍过一种预冷工艺,就是在淬火前先将工件预冷到一定温度,让表面和心部温度梯度减小...”
他从旁边拿过一张纸,熟练地画出温度曲线图,详细讲解起来。林磊认真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两人一问一答,俨然一副钻研技术的模样,任谁看了都会以为是在进行正常的技术交流。
讲解告一段落,陈继先突然叹了口气:“可惜啊,这些技术资料现在都没人看了...”
林磊趁机说:“陈工,您的这些经验非常宝贵,不记录下来太可惜了。我那里有些笔记本和钢笔,明天给您带过来?您可以把这些技术要点都写下来,就当是...整理资料。”
陈继先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下来:“我现在的情况...不太合适吧?万一被人发现...”
“就当是帮我整理学习笔记。”林磊说得滴水不漏,“我技术上还有很多要学习的地方,正好需要有人指导。您把这些经验写下来,我学习起来也方便。”
陈继先沉默片刻,终于点点头:“好...好吧。谢谢你,小林。”
第二天,林磊如约带来了几个新笔记本和两支钢笔。他还特意包了一小包白糖和几张粮票,夹在笔记本里。
“陈工,这是给您整理资料用的。”林磊把东西递过去,故意大声说,“我学习上有很多问题,麻烦您帮我整理些技术要点。”
陈继先会意地点头:“应该的,互相学习嘛。”
就这样,每隔两三天,林磊就会以“请教技术”为名来找陈继先。有时带几个馒头,有时是一小包肉干,有时是几张富余的粮票。每次都是借着讨论技术问题的机会,不经意地把东西递过去。
陈继先心领神会,每次都认真地给林磊讲解技术问题,同时悄悄收下那些救命的物资。作为回报,他开始系统地整理自己的技术笔记,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都记录下来。
有一天,林磊发现陈继先咳嗽得厉害,脸色也很差。
“陈工,您是不是不舒服?要不要去医务室看看?”
陈继先摆摆手:“老毛病了,不碍事。就是天气转凉,气管炎又犯了。”
林磊记在心里。第二天,他带来一小瓶蜂蜜和几包感冒冲剂。
“这是我托人从乡下带来的土蜂蜜,对咳嗽有好处。”林磊把东西推过去,“您保重身体,还有很多技术问题要请教您呢。”
陈继先接过蜂蜜,手有些发抖。他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温暖了。没想到最后关心他的,竟是这个年轻的工人。
“小林...”陈继先的声音有些哽咽,“谢谢你。这些日子要不是你...唉,不说了。”
林磊拍拍他的手:“陈工,都会过去的。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总有一天会重新发挥作用的。”
陈继先摇摇头,从抽屉里拿出厚厚一摞笔记本:“这是我这些天整理的技术笔记,从钳工基础到精密加工,从热处理到机械设计,都在这里了。你拿去吧,好好学。”
林磊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都是工整的字迹和精细的图纸,凝聚着一个老工程师毕生的心血。
“这太珍贵了...”林磊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放在我这里也是浪费。”陈继先苦笑,“你是有天赋的,这些知识在你手里,才能发挥价值。就当是...我对你这些天来的感谢。”
林磊郑重地收下笔记:“陈工,您放心,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离开图书馆时,雨已经停了。夕阳透过云层洒下金光,厂区的道路依然泥泞,但林磊的脚步却格外坚定。
他摸了摸挎包里的笔记,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重量。这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一个老工程师在寒冬中坚守的希望。
回到车间时,正好碰上刘海中在巡视。看到林磊从图书馆方向过来,他眯起眼睛:
“小林啊,又去图书馆了?最近很爱学习嘛。”
林磊坦然回答:“是啊刘队长,技术革新需要多学习。我刚才还在图书馆碰到陈工程师,向他请教了几个热处理的问题。”
刘海中哼了一声:“跟那种人保持点距离!不要被错误思想影响了!”
“刘队长说得对。”林磊嘴上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
他知道,像陈继先这样的技术人才,才是国家真正的栋梁。
晚上回到四合院,林磊在灯下仔细翻阅陈继先的笔记。那些工整的字迹和精细的图纸,让他仿佛看到一个老工程师伏案工作的身影。
窗外,秋风呼啸,寒意渐浓。
但林磊知道,有些温暖,正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悄悄传递。就像黑夜中的一点星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